這一天,舍衛城格外熱鬧。波斯匿王為父王設下盛大的齋會,宮中備滿珍饈佳餚,只為向佛陀與諸菩薩、阿羅漢獻上一份懷念與敬意。
文殊師利依佛所託,率眾弟子分赴城中各齋主的邀請。只有一人,不在列中——是阿難。
他早在幾日前,就答應了遠方一位居士的供養邀約,這時正一人踏上歸途。沒有人同行,沒有上座法師作伴,他孤單地走在城外的塵土路上,一如那顆不願驚動眾人的心。那天中午,太陽高掛,阿難肚中空空,心中卻仍定靜如常。他沒有急,依著乞食的規矩,沿著街道,挨家挨戶地走。他默默地發了一個願:今天最後一戶供養者,便是我要接受的人,不論對方是高貴還是卑微,是淨宅還是破屋,我都一樣歡喜,平等供養。
這不是方便的選擇,而是慈悲的實踐。這一念,在佛門中叫「等慈」。可在俗世裡,卻總是更容易被試探。
當他走到城角的一戶人家時,屋內飄來陣陣香氣。門微掩,一個溫柔的聲音輕輕喚他:「法師,可入內歇息。」那聲音像是午後微風,無害而溫和。
阿難本不疑,便隨聲而入。未料,那不是普通人家。
女子名為摩登伽,美貌如畫,卻心迷於情欲之法。她習得婆毗迦羅的幻術,能以咒語惑人心神。那天,她不為惡意,只是出於孤獨——她見阿難儀容清淨,心中生起愛戀,便施咒誘他留步。
阿難雖未動念,卻也在那刻迷亂。不是被情迷,而是被幻困。他那以多聞自傲的心,竟無力識破一場柔和的幻術。

那一刻,他不是犯錯的人,而是心太軟、念未定的修行人。
遠在王宮的佛陀,早已感知弟子陷入險境。祂沒有大聲驚呼,只是靜靜放光——那光從祂頭頂升起,如日破霧,如蓮開於夜。光中現出一朵千葉寶蓮,蓮中有佛化身,口誦咒語,字字如鐘,句句如雨,破盡虛妄幻影。
佛陀命文殊師利持咒前往,瞬間,摩登伽的幻術瓦解,阿難如夢初醒,雙眼含淚。文殊未多語,只是引他回程。摩登伽則是低頭跟隨,心中既羞且驚。
當阿難回到佛陀身邊,一見如來,便再也忍不住內心悲愧。他跪下,伏地頂禮,眼淚濕透衣襟。他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只喃喃地道:「弟子以為自己能記住很多,可原來,我還沒有真正開始。」
佛陀沒有責備,眼神如春光般柔和。他知,阿難不是敗給誘惑,而是走進了一段他尚未明白的心境。那天,在如來身邊,無數的菩薩、阿羅漢、聲聞與緣覺也都靜靜坐下。他們不是來看熱鬧,而是願意一同聆聽:當一個修行人失守時,法門,應從哪裡重新啟程?
而這一問,不只是阿難的,也是我們的——人生裡,我們也曾善願在心,卻落入情網;曾以為已走在光中,卻被幻影所擾。但——佛不在遠處,光不在雲後,只要你真心願回頭,慈悲與智慧,會在你跌倒之處,重新迎你回來。
【藏山問行語錄】
走錯一步,不是結束;修行,是在跌倒後還願意站起,重新問一次:
「我的心,還記得初衷嗎?」
🌲👣 藏山問行|Dr. ANDERSON 戴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