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是走進一個地方的日常,直到它也成為你的日常。

烘焙的 pierogi 非常厚實,大概兩顆就會很飽 shot by Emma@2014.
如果說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種味道,那波蘭比得哥什( Bydgoszcz )對我而言,就是熱鍋油香下那一聲輕輕脆響的——Pierogi ( 餃子 )。這座波蘭北部的城市,靜靜地陪我在異鄉生活了十二年,是我人生第二次前往歐洲卻住了下來的地方。

Bydgoszcz shot by Emma.

第一年在波蘭過生日時的 pierogi
那是一盤煎得金黃酥脆的餃子,灑上厚厚一層豬油炒培根碎,底下包著馬鈴薯與起司的餡,咬下去,是一種說不清的安定感。那時我剛從一段遠距離的感情走向日夜的相伴相依。那時候我才發現人生原來可以有那麼一個階段,能讓一切都慢下來,當下的生活會給我們重心,成就一個階段的富足。而 pierogi,像是這城市遞給我的第一口滿足。
很多年後我才明白,這種餃子不是吃出驚喜,而是吃出日常。它的味道其實極為樸實,細緻地綴在你生活邊緣,像熟悉的朋友不吵不鬧卻一直都在。餡料的組合千變萬化—— 蘑菇酸菜、鴨肉與李子、甜的草莓與藍莓餡都可以進入這個世界裡。波蘭人愛吃餃子到會舉辦餃子節,我見過用芝麻葉裝飾、用匈牙利香料提味的創新餃子,更或是用鱷魚肉做的餃子,整條街都是飄出的麵香與人們站著吃的笑語,那些我原本以為難以融入的波蘭生活,就在一顆顆餃子之間,自然而然地被拉近了距離。
記得一次前往托倫 ( Toruń ) 時,在老城裡的某間餃子專賣餐廳,那是一間有老式木窗的餃子小館,開放式的廚房裡常飄來酸菜與起司的氣息。打開菜單,映入眼簾那琳琅滿目各式口味的餃子菜單,像是波蘭人在平淡日子裡用心調製的一點點小驚喜,讓尋常日子也有不同的滋味。那些餃子的細節裡,藏著波蘭人表面冷漠,卻默默將那種張揚的體貼,溫暖的揉進生活的細節裡。

波蘭農村與勞工階層不可或缺的日常美食 : Smalec 配酸黃瓜與黑麥麵包 shot by Emma.
特別喜愛傳統的老店家,因為總會以波蘭農家日常佳餚當作開胃前菜, Smalec 配酸黃瓜與黑麥麵包,那炒入了洋蔥、大蒜、馬鬱蘭香草與培根或碎肉渣的熔煉豬油,裹上附有嚼勁的黑麥麵包,再搭配波蘭人獨家醃製微酸又清爽可口的小黃瓜,瞬間讓人把食慾都打開。

比得哥什,是我情感的第二語言。那個愛過又錯過的人,像河岸上的老建築,不再進入日常,卻成為我心裡的風景。而這座城市最終教會我,愛不是要將你遺忘,而是學著安放 ——像一盤餃子一樣,把風景揉進皮裡,把舊愛包進餡裡,放在鍋上翻煎,靜候金黃。
這樣的城市,不適合匆忙路過,而適合慢慢住下,也適合悄悄離開。如今我常想,若不是在這裡學會安靜地與自己相處,我不會懂,原來一座城,也能替妳消化一場未竟的感情。
有時會想若我在比得哥什老去,那應該是 : 午後,我帶著紙本筆記本,坐在離老城五分鐘的河畔那間亞州茶館二樓靠窗的位置。那裡有我初抵達這座城與相愛的人共度無所事事午後的記憶,店主或許還會記得我這做為在這座城市難得見到卻又熟悉的異國面孔。
會寫些什麼呢?也許是回信,也許是一本遲遲沒寫完的手記,也可能只是為了紀錄今日餃子的口感略鹹。
我想起那句話: 「 真正的旅行,是走進一個地方的日常,直到它也成為你的日常。」我在比得哥什的十二年裡,確實就是這樣慢慢走進的。這城市沒有華沙的繁盛,不似格但斯克的浪漫,卻有一種無聲的包容。像 pierogi,平凡,卻總能餵飽心。
若我老去,那我也想像餃子一樣,皮裡包著記憶,餡裡藏著故事。慢慢煎、慢慢熟,不驚天動地,只求溫熱。

Bydgoszcz shot by Emma.
那麼,等我老了,我會邀你來比得哥什吃一顆餃子,在夏末午後的陽光下。我們坐在河邊,不說愛情,也不談離散,只說:那一年,我住在這裡,初次嘗到波蘭的餃子,與台灣餃子完全不同的口感,雖同為麵皮包餡,卻各有靈魂,如同我將原本遙遠的他鄉,慢慢活成心裡的一座熟悉城堡。

烘焙的餃子,兩顆就很有飽足感 shot by Emma.
餃子是我與波蘭生活的連結,每一次咀嚼都是一次靈魂記憶的回聲。
願那時的我,還能把心事寫成字;把這座城市寫進我靈魂深處的一冊家書。
願那時的你,依舊願意傾聽我為時光寫下的故事。
你呢?你是否也曾想過在哪座城𥚃慢慢老去?
【 補充 】

" pajda chleba ze smalcem i ogórkiem kiszonym " shot by Emma@2013.
🍯 Smalec 是什麼 ?
Smalec 是以豬油為基底製成的抹醬,加入:
香脆豬皮肉渣( skwarki )、洋蔥、大蒜、香草( 如馬鬱蘭、百里香 )有些版本會加入蘋果丁或煙燻培根增加層次,冷卻後呈現乳白色固態,塗抹在黑麥麵包上食用,通常會搭配波蘭式醃小黃瓜( ogórek kiszony ),解膩又提味。
🍯 怎麼吃 Smalec?
最傳統的吃法是:
- 烤過的黑麥或鄉村麵包
- 厚厚一層 Smalec
- 搭配酸酸脆脆的醃黃瓜
- 常見於波蘭酒館( Karczma )作為免費開胃小點
有些地方甚至會加辣椒粉或洋蔥圈,口感更加豐富。
Smalec 曾被稱為「 窮人的奶油 」,因為它價格低廉,容易保存又高熱量,在寒冷的冬季尤其受歡迎。能快速填飽肚子、暖身暖胃,深受農村與勞工階層歡迎。
在共產時代,是波蘭家家戶戶都會製作的食物之一,象徵「 簡單卻不將就 」的生活美學。
今日的波蘭餐廳會將它重新包裝為傳統美食,用木碗裝盛、搭配手工麵包與自釀啤酒,不論是在鄉間聚會、啤酒館還是市集中,都非常受歡迎。這裡也非常推薦來波蘭必嚐的體驗。
( ps : 看完,會不會覺得跟台灣早期豬油拌飯的歷史有那麼點異曲同工呢 ? )
📖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留下你的❤、🔖收藏、🤳分享
✍原創不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或附上原文連結,非常感謝尊重原創。
🫰感謝您的打賞來支持我們寫作的動力吧這邊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