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過一個糊裡糊塗的夢,夢回到了學生時代。
夢裡有很多生活中熟悉的人,但是記憶最清的是朋友小D,小T,還有領導F總和M總。在夢中我和几個朋友槃下了學校門口的三間小門臉店,在功課不忙的時候賣起了早點和晚飯。我們几個朋友都有分工,我負責一家店的收銀。

夢中我們似乎很忙碌,一直在幹活。后來到晚上六點了,學生們該上晚自習了,我們也該收工了。可是不知怎么的,我突然特別餓。
我吃了三四個包子,又喝了一碗綠豆粥,還是意猶未盡。又吃了大半槃的蛋炒飯,給自己舀了一大碗的蔬菜湯。還是沒吃飽。又給自己乘了一大碗的炒面,外加几只煎餃,又吃了好多水果。
我一邊吃一邊往后廚看,看見小D還在滿頭大汗地炒面(因為店裡還零零星星有客人),小T在一旁收拾碗筷、擦桌子。吃完一看,時間差不多了,都該上晚自習了,我就趕緊走了。
一回到教室,發現同學們居然全都到了,連小D和小T都到了,就差我一個人。F總是班裡的輔導員,見我回來晚了,并沒有生氣,只是說趕緊找地方坐下。M總是我的班主任,一直用眼睛瞪着我,很生氣的樣子……
而我因為吃得太飽了,腦子暈乎乎的很是遲鈍,也并沒有多害怕,只覺得吃飽了好踏實啊……
然后莫名其妙地就醒了。
醒來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會夢到一直吃東西呢?這兩天我也沒有減肥節食啊?這種“餓”的感覺,到底從何而來?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寫過,自從開始學習精神解析之后,我對於夢境的解讀是非常在意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夢是人類通往潛意識的康莊大道。而在榮格的理論中,夢更是有着無以言說的重要意義,它可以是預示未來,也可以是解讀現狀,甚至,可以發掘你沒有一絲記憶的過去,比如前世。
所以弗洛伊德曾說,想要更好地認識自己,“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進入點。
那么,在我的這個“夢”裡,我都能認識到什么?來吧,開始我的釋夢過程。
首先,確定夢裡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几種元素。第一就是“餓”。
真的是太餓了,并且是無窮無盡的餓,食物越吃越香的餓,沒吃飽根本就無法思考其他事情的餓,一旦吃飽了就心裡無比舒坦的餓。
那么,“餓”代表了什么?
在心理學的解譯中,“飢餓”其實是欲望的一種象徵,特別餓、,特別想吃東西,就可以理解為“自己內在有某個地方非常匱乏,亟需大量的補充”。
也就是說,“飢餓”其實是在把心理上的某種東西“軀體化”,讓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明明非常渴望、但是又極力壓抑的東西,在夢境中通過“餓”的這種生理感受,清楚無誤地展現出來。
那么,哪些是我們“明明非常渴望、但是又極力壓抑”的東西?
需要指出的是,它并非指的是那些“不可示人”的念頭,比如,明明“我”非常想加薪升職,但是“我”認為讓別人看到“我”的野心跟欲望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所以“我”要把它隱藏起來。
這種的“隱藏”是對他人隱藏,但是對自己本人并無遮擋。
而夢所揭示的,更多是“不但他人看不出來,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某種需求。
比如,當一個人非常強烈地渴望加薪升職時,他更深層次的動機是什么?單純的只是財富的積累嗎?有沒有更深的執念?尤其當一個人根本已經不用為生活發愁時,他還是非常執着地去用各種不健康的方式去賺錢,那么,他的目標究竟是什么?
認識自己是無比複雜的一件事情,尤其是我們人到中年時。欲望、經驗、期待、幻滅……交織在一起,太多人早已無法清楚地看到,“我”到底是誰,“我”現在在做什么,而“我”此生,又究竟需要些什么。
所以,有人說,如果你能對自我的“奧秘”有更深層次的認識,那么你會發現,你以為的命運使然,不過是因果邏輯。
再來說回我的夢,如果“飢餓”代表着某種能量的匱乏,那么到底匱乏的是什么東西呢?
我想不出來。最近的生活,平淡而規律,白天上班,晚上陪娃,勞心勞力,丰富而又充滿歡笑,我自認為是沒有什么匱乏的。可是,那為什么又會做這樣的夢?
聯想到夢中印象深刻的第二個元素,小D和小T,尤其小D在后廚滿頭大汗的炒面,小T在收拾碗筷、擦桌子……
我一下子全懂了。
小D和小T,一個是我鄰居,一個是我同學,她倆相互并不認識,可是他倆能同時出現在我夢境裡,只能說明:最近因為某事,她倆同時跟我有交集。
什么事呢?我一下子回想起來,前兩天,我組織身邊的好友、同事,十來個人,一起拼團買了一批抗原試劑,其中就有小D和小T。
晚上六點多開始組織拼團,中間大家不斷報數,不斷調整自己需求量,有報多了要減少的,也有報少了想多買點的……還要跟賣抗原的壓價,五毛錢五毛錢的往下砍,最后十點多,終於確定了最后的數目,付完錢,抗原拿到手。
而這個過程中,小D也找了另一個賣抗原的人,同時跟她搞價,但是因為這個人手裡存貨不足,滿足不了我們所有人的需求,最終未能成交。這就是為什么小D在我的夢境是“很辛苦地在炒面”,其隱喻的現實就是,在買抗原的過程中,她也不少費心費力。
這個事情不複雜,但是一晚上說了那么多話,微信裡來來回回的發語音,還是讓我覺得有點累。不過還好,睡一覺,第二天滿血復活。
但是,是不是真的“滿血復活”了呢?重新審視我這個夢,我才發現,并沒有“滿血復活”:
好好睡一覺,身體的能量得到了回復(其實本來也沒有太多耗損);但是一晚上說了很多話,同時考慮了很多人的感受與需求,我的“人際能量”卻是在急劇下降,下降到,夢裡我需要以一種如此飢餓的方式來吞食大量的食物,才能最終感到心安。
但是為什么,跟他人說話溝通太多會讓我覺得能量急劇下降?
這讓我瞬間想起了在學習心理學時,榮格關於人格特質中,對於“內傾”和“外傾”的理論,他認為:
“內傾”的人更容易在獨處中,從與自我的相處中搜尋到能量,與別人過多的交際是一種能量的耗費;而“外傾”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需要積極參與現行、積極社交,這樣會讓他們覺得自信心爆棚、能量充沛,而長時間獨處則會讓他覺得百無聊賴,生命力枯竭。
這裡,夢的秘密不言而喻:
我明顯是一個“內傾”特質的人啊,而在這次拼團的現行中,雖然是一個很簡單的社交,我也能輕松完全,但是就是占據了大量的心理能量,所以,我才會覺得很“餓”。
而這種“餓”,在我白天我用意識控制的正常現行中,一點也感覺不到,但是我的“潛意識”卻覺察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會釆用在夢境中吃很多東西的方式,自己給自己做了補償。
這也是為什么在夢裡我吃飽后,會覺得心裡非常舒坦,哪怕M總很生氣地瞪着我,我都可以等閑視之……果然,如人本主義的羅杰斯所說,愛自己,這也是一種本能,我們每個人都有追去幸福和快樂的動機。
Bingo,釋夢完畢,搞清楚一件事情的感覺,可真好。
通過釋夢這個過程,我對自己的“內傾”型人格的了解,又深刻了很多:
日常生活中,我更喜歡自己讀書、寫文章、聽音樂,這并不是一種逃避和迂腐,而確實是一種能量提升的方式,它讓我感覺到內心充實、愉悅和平靜;
而對於大規模的聚會、多人同時參與的討論,我總是會有莫名其妙的疏離感,只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過客,完全沒有辦法融入其中,這也并不是說我性格古怪、不合群,它對我確實是一種消耗。
而跟人交際中,我經常與那些我已經非常熟悉的、可以看作是“我”生命中一部分的人來溝通交流,比如我的父母,我的好友,原來這是一種本能的追隨,就像鐵塊會自動的追尋磁石,靠近他們就會讓我感覺到能量;
而跟不太熟的人說話時,哪怕話題我很熟悉,聊起來也會覺得很累,能明顯感覺到能量的流失……
這也是為什么我沒有把心理咨詢很熱烈地做起來的原因——理論知道不少,但是內在能量不足,每聊一個人,都需要好久才能讓自己回歸平靜和愉悅,所以,只能隨緣。
(在這裡也跟加我微信、備注是“心理咨詢”的朋友說聲抱歉,有一些我沒有通過,確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請見諒)
那么,了解這些,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輔助說明?
很多人會說,沒有什么輔助說明,因為不管你知不知道“自己是誰”,生活還是要一樣的過,該完成的工作一樣不會少,該承受的委屈一樣也跑不掉。
可是我想說,不,并不是這樣。當你對自身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當你能確定明白自己究竟可以從哪裡汲取生命的能量,你就可以放下很多不必要的執念,就可以用更有效、更經濟的方法去提升自己的內部能量。
比如,“外傾”的人沒有必要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才對他更有意義;而“內傾”的人也沒有必要去生硬地經營人脈關係,靜下心來提升自己才是最好的階梯。選准適合自己的路,不走彎路,這本身就是一種捷徑,而這種捷徑,唯有對自己存在清晰的認知,才能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