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水行的「行」
關於水行的「水」,前面知道的夠多了,這篇就來了解「行」。通常的解釋,五行的「行」,是指「運行」、「變化」、「流程」的五種運動方式的象徵。
「行」於《說文解字》作:「行,步也,從彳從亍」,表「步行、往來、移動」之意。
漢代以來,《淮南子》、《白虎通》等書將五行視為五種「德性」之氣化過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明確揭示「行」為運動方向與功能性,而非物質屬性。
差不多就這樣。
又多查了幾篇,內容大同小異,有點無聊。
於是多去查了字義的辭典。
就有意思多了。
【動詞】
●走、走路。如:「直行」、「寸步難行」、「錦衣夜行」。《論語.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唐.王維〈終南別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往。《詩經.秦風.無衣》:「脩我甲兵,與子偕行。」唐.杜甫〈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移動、流動。如:「運行」。《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唐.杜甫〈夢李白〉詩二首之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流通。如:「流行」、「風行一時」、「通行全國」、「發行報刊」。《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做、從事。如:「行醫」、「行善」。《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
●實施、實行。《易經.繫辭上》:「推而行之謂之通。」唐.孔穎達.正義:「因推此以可變而施行之,謂之通也。」《老子》第四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同意、允許。多用於徵詢意見。如:「今天中午我想吃麵,行不行?」《小五義》第二一回:「蔣爺說:『咱們到底說下個時候。』柳爺說:『限你三晝夜的工夫,行不行?』」
●經歷、經過。《管子.問》:「城粟軍糧,其可以行幾何年也?」唐.房玄齡.注:「行,由經也。」
●出嫁。《詩經.邶風.泉水》:「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有留意到嗎?連出嫁也算呢。
水行是水的出嫁,嫁到那裏呢?
水生木,水嫁給木?
好像不行,通常相生關係一般是象徵母子關係,生我者母,我生者子;水生木,即水母生木子,母嫁子,這亂倫了,不行。
那水剋火呢?水行向火,能算出嫁嗎?
水追求整體進化,火追求慾望實現;水追求整體意義,火追求個人價值。
水剋火,整體進化的目標會約束個人慾望的實現,好像可行。
水剋火,整體意義的追求會約束個人價值的追求,好像實務上也是如此。
水行向火,換個角度將水剋火看成水出嫁火,雖然妻管嚴了,卻讓意義豐富了。
那火亢侮水,就是火夫旺了去欺侮水妻,家暴?
嗯,這樣去理解五行生剋也別有一番意境。
有點意思。
再看看後續的。
【名詞】
●道路。《詩經.小雅.小弁》:「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路程。《老子》第六四章:「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行為。《荀子.不苟》:「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禮記.樂記》:「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姦。」
●行書的簡稱。如:「行草」、「行楷」。
●一種樂府和古詩的體裁。如:〈短歌行〉、〈琵琶行〉、〈飲馬長城窟行〉。
●量詞。計算酌酒奉客的單位。漢.揚雄《法言.修身》:「賓主百拜,而酒三行。」宋.司馬光〈訓儉示康〉:「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
●姓。如漢代有行宏。
●二一四部首之一。
如姓氏與部首兩個意義外,其他的名詞皆表達一種有序可循的「軌跡」,如道路、行為;也似一種「框定」的某種範圍,如路程、行書、體裁、量詞。
而「軌跡」與「框定」都算是指定了一個範圍,且這幾個詞所指涉的內容均有可累積發展的空間,只是這些發展方向都被指定了。
將這些名詞替換水行的「行」的話,則可看到下列的組合:
●水的道路。水之道,是開渠道引水呢?還是可指水德的修行之道?
●水的路程。水走的路程。千里水行,有一種水流走山入海,沿途賞景之感。
●水的行為。水表達出的言行舉止。似乎可以衍伸出水性人格的行為範疇。
●水的行書。水的行草,水的行楷。唔,腦中想不出來,上網看了行草的書法。其流動一筆,一氣呵成的暢快似有疾水走千山之勢,暗合歲月如梭之道。
●水的題裁。水歌行,可行嗎?水如有詩之體裁又會是如何呢?詩不知道,文學倒有類似的,叫意識流;寫得差會變成流水帳,寫得好則似水年華值得追憶(意識流的代表名著即《追憶似水年華》)。
●水的量詞。酒三行。不懂,去查了下。原來是祝酒三次。
一查還看到其他種類的「三行」:
○三種德行。《周禮.地官.師氏》:「﹝師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親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賢良,三曰順行,以事師長。」算「行為」吧。
○春秋時用戰車作戰,晉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晉國為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軍」之外增設三支步兵,稱「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軍戰車作戰,兩者合稱六軍。算「量詞」吧。還是算「行列」?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佛學用語,亦名三種業,指身、口、意三業,即中觀論有「起三行」之語。
另外還有:
(一)福行,即行十善等福,能招感天上、人間之果。
(二)罪行,又稱非福行。即行十惡等罪,能招感三惡道之苦。
(三)不動行,又稱無動行。即修有漏之禪定,能招感色界、無色界之果。因禪定不動,感果不動,福行罪行,非如異變,故稱不動。
出自《大智度論》及《正法念處經》。
這很明顯算「行為」了。
看來「行」的指涉雖廣,但意涵指向倒也明確。
其他還有:
【形容詞】
●能幹、幹練。如:「你真行。」「他在這方面行得很。」
●可以、恰當。如:「他這篇文章寫得還行。」「做事只要盡心盡力就行了。」《朱子語類.卷三三.論語一五.雍也篇四》:「如讀書,要理會得透徹;做事,亦要做得行。」
【副詞】
●不久、將要。如:「行將就木」。唐.元稹〈遣悲懷〉詩三首之二:「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連接詞】
●且、又。三國魏.曹丕〈與吳質書〉:「既痛逝者,行自念也。」
剩下的是其他雜項:
●兄弟姐妹長幼的次序。如:「排行老三。」
●量詞。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如:「一行樹」、「一目十行」。唐.杜甫〈絕句〉四首之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營業交易的機構。如:「銀行」、「洋行」、「分行」、「商行」、「行庫」。
●職業。如:「各行各業」、「行行出狀元」、「三句話不離本行」。
差不多列舉完了,剩下的都重複了。
也有疊字,又會出現另一些意義,關係就有點遠了。
總結下來,吾觀之想之,五行的「行」用得挺巧的。
一般而言,五行是一種意圖描述世界運行規則的世界模型,展現了事物的五種運動方式,也呈現了五種流變狀態之間的交互關係與動態平衡,並嘗試將世間萬物皆套入其中詮釋之間的相關與連動,是一個多層次遞進的開放式系統。
但「行」這個字,除了上述系統運轉所需的「走、往、移動、流動、流通」的意義外,還有「做、從事、實施、實行、同意、允許、徵詢意見」表達行為的意義,以及表達「經歷、經過」的意義。例如出嫁,也能算是「經歷、經過」。
此外,還有行業、機構等指涉某種範圍內的「框定」意義。
再算上文學的「副詞:不久、將要」與「連接詞:且、又」的意義,將可統合出這些內容均指向同一項意涵。
即「發展」。
有持續性,現在進行中的「發展」。
就算是當個量詞,也是可即續累加發展的內涵。
作為行業指稱時,此行業依然會繼續求取發展。
剩下的意義一一套入,都會發現有「發展」的意涵存在。
而且,以五行的應用來說,上述的「行」之意涵也確實都有使用過。
例如描述水性人格的行為、介紹水性人格適合的職業、與水性相關行業、以水的性質描述德行的表現等等。
故此,才會覺得五行的「行」字取得巧。
如果是五動、五變、五化、五事、五歷等,即使與系統動態平衡的內涵都有關係,卻沒有感受到這麼好的泛用性。
然後,國文課結束,該回到「靈」了。
水行,依上述,即水性的發展。
水性的發展,即靈的發展。
靈的發展,則會影響靈我的發展。
靈我是人格,人格的發展則會影響言行舉止,形成水性的行為發展,也決定了意欲所求的達成方法與手段。
身心靈關係圖是諸我人格之間往來的互動與衝突之關係表達,所以,關於五行人格發展的內容,就有必要去了解一下。
不過,委託了AI進行五行人格研究的相關文獻綜述,少能看到滿意的內容。
去找了自己書櫃裡幾本五行人格方面的書籍,命理方面就大致雷同沒什麼驚喜,一些闡述身心交互影響的醫療書,在五行人格描述上雖有值得借鑑之處,但總覺得某些地方還不夠。
少了什麼呢?
想著想著發現冰箱牛奶喝完了。
邊想靈感邊順便去買牛奶,路過圖書館想到一些時候沒逛了就去走走。
然後,心不在焉地瀏覽書架。
這時看到——過去閱讀過的一本絕版書——這才想到少了哪一味。
那些書上即一般資料的五行人格都是發展好的,是以類型特點去歸納的。
那些人格類型已經呈現出某些明顯個性與行為,所以資料都是描述某種性質的呈現,以及對應某種性質的心理該如何自我調整,與跟某類性質者又該如何相處的策略。
這些,均非我想要的發展中的人格心理活動,還有該性質人格該如何獲得成長的關鍵要素。
簡單說,吾要的是發展中的心理活動資料,以及促其成長發展的要素,方能準確思考一個五行人格的發展方向與生成原因。
於是,我馬上便將此書借回家,重新翻閱後便決定以此書內容繼續後續內容的撰寫。
這本書是特教類的書,與親職教養有關,是治療兒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縮寫為ADHD)的書,書名是《火孩子,水孩子:從五行幫助 ADHD 孩子專注與自主》,由小兒科醫師史蒂芬.柯溫(Stephen Scott Cowan, MD) 執筆。
後面,會以此書的內容來看水性人格,即靈我的發展與成長。
但在這之前,則需要說說我看見的五行人格研究的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