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答案,水知不知道?(下)
對心理學而言,儘管江本勝水結晶實驗缺乏嚴謹科學方法論的支持,但其核心命題——情緒與語言對自然之水產生影響——卻與現代心理學對情感傳導、暗示效應、人際能量場的研究有著不容忽視的交會點。
畢竟人身上的水可不少。江本勝主張水會因語言訊息的正負性而產生美或醜的結晶,這雖無實證佐證,但其背後意涵可與心理學的「語言影響認知理論」相呼應。
語言影響認知理論,又稱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或沙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核心觀點是:一個人的語言結構會影響其對世界的感知和思考方式。
簡單來說,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可能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因為他們使用的語言賦予了他們不同的認知框架。
即語言不僅描述現實,更形塑我們對現實的感知。
例如:
●長期使用負面語言(如自我否定)會影響自我認同與焦慮指數。
●語言可啟動特定情緒迴路,影響大腦杏仁核與前額葉的活動模式。
●語言影響認知與世界觀,相同事物將會因不同語言的使用而有不同的認識。
因此,「對水說話」的行為可比擬為對自己內心的言語暗示,是以象徵意向進行自我對話,實踐自我內心的「真實」再塑造。
當我們給予自己身上的「水」關於美好的語言,美好的生活將可能成為自己的真實,使事情的發生皆認為有好的一面,積極正向且充滿希望的面對當前事件的處置。
當我們給予自己身上的「水」關於厭惡的語言,討厭的生活將可能成為自己的真實,使事情的發生皆認為有壞的一面,消極負向且充滿絕望的面對當前事件的處置。
由此來看,若實證研究更為豐富,對於心理學幸福向度的充實及認知療法的應用,將可帶來實質的進步發展。
批評者也常指出江本勝的結晶拍攝流程缺乏科學嚴謹性。
然而若從心理學角度,這些結果仍有意義——不是因為水被改變,而是觀察者「期待水被改變」。
這牽涉到「期待效應」(expectancy effect)與「自我實現預言」:實驗者或觀察者的心理預設,會影響結果的詮釋與選擇。
被賦予「愛」或「恨」之語彙的水結晶,其影像美醜也可能反映人類對這些語詞的文化連結與情緒反應。
此現象在心理治療中亦可收效某種程度的成果:
例如若治療師認定某位來談者進步,來談者表現也常會隨之改善。
同樣道理,若相信語言具療癒力,那麼語言的使用本身就會產生心理效果。
而對水說話的意義,則可反應在自我調節與儀式心理方面。
江本勝的行為建議如「對水說感謝」,實際可符合「儀式性行為」的心理效益。
儀式心理是指透過重複性的、象徵性的行為,為生活增添意義和價值,從而提升幸福感和生活品質的心理現象。
儀式感可以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也可以在特殊時刻慶祝,幫助人們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在混亂中找到秩序。
從發展心理學與正念治療角度來看,重複性的、具象徵意義的行為(如祈禱、寫感恩日記),確實有助於情緒穩定與自我調節。
對話對象可以是水,也可以是植物、鏡中的自己,重點在於「關係的創造」。
水被賦予「情感接受者」的角色,在心理層面上亦可成為一種回應性他者(responsive other),即使只是自己對自己內在的反射與安慰,仍依然有所幫助。
此外,從榮格的集體潛意識概念出發,水結晶便成為一種深層的象徵語言,喚醒人們對純粹、美、善意的渴望。
它滿足了人們對有序世界的幻想與對心靈回聲的尋求。
在榮格理論中,水象徵潛意識、情感與心靈之流。
江本勝的水結晶實驗,雖未符科學標準,卻激活了人們對水的集體原型認知。
原型,是我們感受力的基礎所在。我們會透過原型去感知相應的情感,以及蘊藏於情感背後的期許及願望。
例如,說到母親,我們心中會升起與「母親」相應的若干情感與意義,這便是透過「母親」的原型去收集及聚焦相關感受的。
結晶的美醜回應語言的善惡,正體現榮格所謂「象徵與自我對話」,是無意識透過具象形式向自我顯現的歷程。
在探索自我潛能的過程中,人們會遇到各種象徵,這些象徵可以來自夢境、藝術、神話或日常生活中。
通過對這些象徵的理解和自我對話,個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並朝著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
當人將情感投射於水,其實也是觸及自身的內在原型,尋求整合的契機。
在多數文化中,水皆與生命、純潔、情感、神聖有關,屬於人類普遍意識下的共同象徵。
「結晶」則類似於曼陀羅圖案,是整合意識與無意識、混沌與秩序的圖像顯現。
江本勝的水結晶照片在集體潛意識中產生迴響,是一種現代社會對靈性與整合的渴望具象化。
在榮格觀點下,這些照片與其說是科學證據,不如說是象徵事件的產物——喚起內在心靈轉化的觸媒。
我們看到的不是水的反應,而是自己內在深處情感與象徵的映照。
它讓我們相信,也讓我們發現自己的祈願。
我們期待著,自己的語言與情感,值得被這個世界所回應。
我們渴望相信情緒有形、語言有力、世界能回應我們的善意。
然後,從「靈」的角度。
生存,需要意義。
以上探討蓋括了關於江本勝水結晶實驗帶來的爭議與期待之方方面面,揭示了人類渴望在語言、情緒及行為上得到如何的對待,也呈現了人類需要一份簡單便可向善發展,且此行為是可確實產生效果的意義。
活得這麼辛苦的世界,有如此簡單便可獲得幸福的解方——即存好念、說好話、做好事,便足以對周遭事物產生影響力——這使得人們容易重新對生活的改變充滿期待與希望。
因無法證明言語及情緒是否能影響水的變化,使水結晶實驗被定調成偽科學,於是有人主張:即使內容是勸人為善,卻也不該使用謊言去勸人向善,或為了勸人向善而使用謊言,因為這樣會有道德基礎脆弱,不堪真相打擊的危機。
而且此作為也會有勸人為善的的道德本身卻違反道德的矛盾疑慮——即鼓勵作為者只要為善,手段上不道德亦無妨。
但「靈」不在意這些人類的爭議與爭論,它看到的,是人類集體期待整體昇華,且對一個愛與和平的未來之祈願的浮顯。
它會有「孩子們想長大了」的感受。
儘管當前是謊言,但謊言也激出了人類生存方向嚮往的目標,這便能符合了真我與靈我所想要的意義。
處於美好的環境中,向來產生不了充滿力量的意義;美好意義的產生與嚮往,向來都是誕生於業火淬鍊過的意識與意志。
而全新高度的意義,將會帶領更多追求意義者邁向未知體驗的追求。
相較之下,善意的謊言不過是個小火,能激發如此規模的集體共識,對「靈」而言,已算好事。
或許不算好事,因為「靈」不在意這些。
「靈」只會關注,在這些謊言中,又有多少未知體驗的思考方向產生,又能多出什麼樣的全新感受。
而且,關於江本勝水結晶實驗在人類世界引發的探討與爭議,即是一種水行的意識洪流,其蘊藏的意念交錯之豐饒,也將豐富「靈」的庫藏。
「靈我」亦可從中受益。因為,人類表達某種集體意志時,會更方便「靈我」感受未來趨勢的發展,並從中探詢自己應有的定位。
況且,在未來,水結晶實驗會不會還是謊言,現在仍屬於未知數。
因為,科技的進步可能會帶來科學常識的顛覆。
過去測不出來的數據,做不出來的實驗,在未來不一定無法得到結果。
這點,認知心理學領域會相當認同。
例如腦波檢測儀器的進步所帶來的相關實驗數據,奠基了心理學的客觀實證,擺脫只能藉由主觀量測的心理研究之過往窘境。
而在「靈我」的觀點,語言、情緒,以及音樂的振動共鳴,對人的影響是明確、明顯且巨大的。
這一切是不證自明。
即使不知,是不是真的能藉由影響水的共振頻率而得到相應效果,但我們都可以體會,也都深深感受過,語言、情緒及音樂所帶來的身心低潮與心靈激盪。
這份低潮與激盪,雖可能引發更多內心的恐懼不安,甚至導向心緒的失衡失控,但有時則會喚醒體內某些潛藏的訊息,引導自己開啟更多靈魂內隱訊息的明悟,走向更高智慧的所在。
你想過怎樣的人生呢?
生命的答案,水不一定會知道,但我們自己肯定都會知道,自己的生命喜歡活在充滿什麼樣的感受的世界當中。
對於「靈」來說,水結晶的啟示,並非要去證明水這個物質如何被改變狀態的條件,也不是去表達言語、情緒等訊息傳達善念的重要性。
而是去揭示,接收訊息時,選擇的重要性。
慎選自己所接觸的訊息,因為這將創造自己未來的生命體驗。
而對於「靈我」來說,參與意念洪流,響應進化趨勢是重要的,而水結晶的啟示則帶來最簡單的行動準則——改變整體世界的起點,可以從一句好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