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體鍊魂】第三十三回 關於五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raw-image
raw-image

 關於五行

  談五行。

  但跳過源起變遷與意義之類的訊息。

  這些網路一查資料不少,AI也能提供相當程度的內容。

  倘若覺得不夠味,搜尋可找到的這篇期刊〈五行的由來、衍變、邏輯與意義〉,吾就覺得不錯,可茲參考。

  當然,是對閱讀成習的書蟲而言。

  普通人看了會失去信心的。

  下述直接進入重點。

  在當代科學標準之下,「五行學說」儘管作為東亞傳統文化與醫學重要支柱之一的存在,卻普遍被科學共同體歸類為偽科學。

  這一評價並非對文化的否定,而是基於對「何謂科學」的哲學與方法學原則。

  普遍來說,最早對五行學說進行強烈否定性批判的,是五四運動期間憂國憂民的文人們。

  五四運動提倡科學,而五行學說被認為是缺乏實證依據的迷信,與科學精神相悖。

  五行學說被視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五四運動強調要革新思想,所以傳統文化,包括五行,被認為是阻礙社會進步的保守力量。

  一些文人認為,五行學說等傳統思想,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因此,要批判和摒棄這些落後的思想。

  例如,胡適在《新文化運動與中國哲學》中就曾批評傳統的形而上學,包括五行學說,認為它們阻礙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和理解。

  總之,五四運動中的知識分子,大多將五行學說視為傳統文化的代表,並對其進行了批判,認為它是阻礙中國現代化的落後思想,應當被科學和民主的思想所取代。

  這些想法,觀其後續歷史發展,有不少被現代中國繼承下來,並擬定不少政策。

  不止五行學說,當時也反中醫。

  當時的知識份子受到西方科學思想的衝擊,對中醫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等理論基礎產生懷疑,認為其缺乏實證基礎,無法解釋疾病的成因和治療機制,便將其與迷信、落後等詞語聯繫起來。

  他們呼籲以西醫取代中醫,在當時,認為這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這也影響了後來許多政策導致傳統醫學數十年的沒落。

  如今,時過境遷。

  時間向來是真理的磨刀石,有用的,能用的,只會被越磨越亮,而不會被磨除。

  尤其是當代醫學對於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持續挑戰,讓過往被遺棄的,基於不同的文化、哲學或信仰體系,並非完全建立在科學證據上的另類醫療或替代醫療,如:

  冥想、祈禱、瑜珈、順勢療法(同類療法)、阿育吠陀、草藥、整脊整骨、氣功、靈氣、接觸療法、生物電磁療法、催眠、針灸、中藥、推拿等非傳統醫療(當代醫學取代了原本傳統醫療的地位,所以過去的傳統醫療已變成非傳統醫療,而當代醫學成為被檢討的傳統醫療,正謂風水輪流轉),都有了重新被檢視與驗證的機會。

  除此之外,五行方面的研究,已在某些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例如:

  ○臺灣博碩士論文《五行八字測量人格特質之可行性研究》探討以八字中的五行配置進行人格特質測量,並與西方五大人格(Big Five)做相關分析,嘗試將五行與現代人格模型結合,用於企業人力資源篩選。

  ○許忠仁(2025)發表《五行思維與中介模式的對話》論文,研究如何將五行生剋哲學融入諮商架構,建立文化敏感的4階段諮商模式,並透過中介分析顯示對話概念化效果提升。

  ○羅建平(2021)發表《五行與自性化》於第六屆心理分析與中國文化圓桌會議與國際論壇研究,從榮格「自性化」脈絡出發,將五行「生剋」結構作為理解無意識與心理原型動態的一種方法。

  ○五行心理療法應用於中風後憂鬱(PSD)患者:一篇回顧性研究分析指出,使用五行理論為基礎設計的心理療法,可顯著改善中風後憂鬱(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患者的抑鬱情緒和生活品質,顯示其在精神復健中的潛力。

  ○五行音樂療法與神經認知應:二O二四年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發布《五行音樂療法應用護理規範》(T/CRHA036-2024),二O二五年被護理管理雜誌全文解讀,界定操作標準。

  ○AI驅動的五行音樂模式分析:Kwon 等(2024)論述利用人工智慧分析多因子音頻,為五行音樂療法建構量化模型。

  ○跨文化RCT試點研究(2022–2023)比較中國式五行音樂療法(FEMT)與西式音樂療法對中加樣本壓力、焦慮、抑鬱症狀的效果,顯示FEMT在降低焦慮與抑鬱方面具統計顯著性(p<0.001)。

  還有「肉體鍊魂」開篇第一回提到的,由楊憲東教授所著的《五行生剋的網路原理與代數運算》一書,以五行生剋系統設計出無人機編隊飛行的協調控制網路。

  五行研究中佔大宗的還是人文學系方面的論文,例如我所蒐藏的三十幾篇中的幾篇:

  《五行《易經》在現代生活實踐之研究》(宗教及文化系)、《西遊記》中的五行研究(文學系)、《王鳳儀講病理論在家庭人際關係場域的應用事例研究》(生死系)、《《黃帝內經・素問》-陰陽五行思想之探究》(哲學系)、《漢代字辭書「陰陽五行」詞源研究——以《說文解字》、《釋名》聲訓為中心》(文學院國文學系)等。

  也有些特殊點的:

  《風水學中五行思想運用的理論研究》(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五行與節氣對各產業報酬率之影響》(財務金融學系)、《中國命理五行特性對理財行為影響之研究》(金融管理系)、《陰陽五行與經濟重大事件之關聯性》(財務金融學系)。

  其他未列出的還有不少,足可見對於五行研究,不少人還是充滿興致的。

  然而,若對上述研究均略有了解的基礎素養,應可發現以上的研究,大多都難以量化數據,而可量化數據的,均集中在人格研究、臨床心理、音樂治療等面向,除楊憲東教授的著作與音樂治療範疇外,其他均難統合成擁有精確定義且可重複驗證的預測理論模型。

  經分析,導致五行理論難以進入現代科學體系的關鍵理由,有下列五項:

  ●缺乏可證偽性。

  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提出「可證偽性」作為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一個理論必須可以被實驗設計來證明為「錯誤」的可能,才具備科學資格。

  然而,五行學說的敘述過於模糊與詩性(容納矛盾、懸置邏輯的語言實踐)。

  例如:「木生火」、「水剋火」等陳述缺乏精確的操作定義與可重複的預測模型,因此無法構成可被驗證或證偽的假設。

  因任何結果都可被重新解釋為五行關係的「變化」、而非「錯誤」。

  ●缺乏實證支持與統計可重複性。

  來自哈佛與史丹佛的心理學與醫學研究團隊在二OOO年代開始,針對「五行體質分類」與心理或生理特徵的關聯進行實證研究。

  結果顯示,這些分類方式與現代醫學測量(如血壓、基因型、腦波活動)間幾乎無顯著相關,且在不同樣本間重複率極低,顯示其「可測性」與「可重複性」不足。

  特別是在五行人格或五行診斷系統方面,當專家使用五行理論來分類個體時,不同專家對同一對象給出的分類往往互相矛盾。

  ●過度包容性與解釋彈性。

  從科學哲學角度看,五行理論具有過度彈性的問題:它可以解釋一切現象,也因此什麼都解釋不了。

  每當遭遇反例時,支持者傾向使用「五行平衡」、「變化無常」、「陰陽轉化」等曖昧概念進行事後合理化(ad hoc explanation),無法建立可預測的科學模型。

  這類特徵常見於被認為是偽科學的理論,例如星座、占星、能量療法等。

  ●與現代自然科學範式不相容。

  五行理論基於古代的類比思維與宏觀直覺。例如,將肝比擬為木,心比擬為火,脾為土等,這些並非基於實證,而是對自然觀察的象徵性轉譯。

  這種思維風格與現代科學的「實證主義」與「機械模型」大相逕庭。

  五行無法整合進解剖學、生理學、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理論體系,亦無法形成數理模型與定量預測機制,因而難以進行跨學科交流。

  ●缺乏知識累積性與批判性更新機制。

  真正的科學理論會隨著證據與時間進行修正、淘汰與進步(如牛頓力學到相對論的轉變)。

  然而,五行體系自漢代成形以來,變動極少,且常與文化、宗教與權威結構綁定,缺乏開放性的批判與修正。

  換言之,它未能符合「累積性知識系統」(cumulative knowledge system)的條件,因而無法融入當代科學研究體系。

  基於上述五項理由,儘管五行理論在歷史文化、象徵意義、東方哲學與身心整合觀點上具有一定價值,但從現代科學的標準來看,它無法達到可驗證性、實證性、預測性與理論發展性等基本要求。

  因此,科學專家主流群體一致將其歸入偽科學範疇,並建議在應用時應謹慎區分「文化詮釋」與「科學有效性」。

  以上,這就是吾這套「肉體鍊魂」會面對的處境。

  因為將五行與身心靈關係圖這個新概念做整合,本身就容易充滿爭議,可能還會有不少可檢討空間。

  而且很多內容均來自個人經驗與思考的推敲,再加上應證方法是列舉諸多相關著作的內容來列證,而非是親自經過專業的臨床實證收集,也不是與患者們接觸的實際考察研究,故此,可能會與許多人原本理解的認知架構,產生理解上的衝突。

  況且,最後還要將這些理論假說跟各種病理醫學做整合,必然會有極大可能會產生「偽科學」的疑慮。

  不過,既然是與五行進行整合,除非五行已脫離「偽科學」的範疇,否則這標籤絕對是跑不了。

  那要如何做呢?

  簡單,拋開這一切吧。

  當文學閱讀就行了。

  有時,閱讀小說或散文時,我們會浮現某些心癢難耐的領悟。

  也就是這些心癢癢的領悟,可能會成為影響我們人生的某些關鍵價值觀。

  也可能會產生某些難以忘懷的靈性意義。

  當然,這也是身心靈的學習,所以重點也要看看內容對自己有沒有用。

  對於一個人的內心與靈性療育,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自己的人生喜樂有用與夠用,是學習身心靈不致迷失的最簡單方法。

  因為身心靈領域的內容太多了,一種一種的課程各有特色也各有門道。

  學不完的。

  所以,以自身感受為判斷基準,確認是否對自己的生活與心理有幫助,以此標準去思考與選擇即可。

  至於會不會選錯,有沒有用?

  生命的答案,肉體會知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鍊魂師-將痛苦、執著與命運,鍛成意識的自由與選擇的主權。
17會員
282內容數
人工智能普及的未來,靈魂自我的呈現將越來越重要! 靈魂強大的人,一舉手一投足一開口一下筆均氣勢非凡,怎麼鍊成的? 看過雙眼有靈魂智慧的人嗎?內在世界是如何呢? 充滿靈魂力量的商品呢? 歡迎參觀鍊魂師養成工房,找到屬於你的靈魂解答,練成你的靈魂未來!
2025/06/28
生命的答案,水不一定會知道,但我們自己肯定都會知道,自己的生命喜歡活在充滿什麼樣的感受的世界當中。
Thumbnail
2025/06/28
生命的答案,水不一定會知道,但我們自己肯定都會知道,自己的生命喜歡活在充滿什麼樣的感受的世界當中。
Thumbnail
2025/06/27
你說什麼,水就記住什麼;你想什麼,世界就成為什麼。
Thumbnail
2025/06/27
你說什麼,水就記住什麼;你想什麼,世界就成為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生活的宇宙間存在真理,世間一切都不離開這個原則,人間世間的自然法則,隨時都在變化無常中,需深思其中的道理。 三理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 四相 物理:成住壞空 「物理」包含成、住、壞、空四相,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常住的。 生理:生老病死 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包括生、老
Thumbnail
生活的宇宙間存在真理,世間一切都不離開這個原則,人間世間的自然法則,隨時都在變化無常中,需深思其中的道理。 三理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 四相 物理:成住壞空 「物理」包含成、住、壞、空四相,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常住的。 生理:生老病死 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包括生、老
Thumbnail
每次看到身心靈或魔法界在吵正統、剽竊與否(這次看到的是馬雅曆)就覺得有點微妙,以下是有點政治不正確的發言,僅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當在吵正統與否,其實就可能落入了線性時間的思維,而且同時把從無形界採集到的靈知變成自己個人或民族的財產。另外,在這種探索無形界、科學無法驗證的身心靈領域
Thumbnail
每次看到身心靈或魔法界在吵正統、剽竊與否(這次看到的是馬雅曆)就覺得有點微妙,以下是有點政治不正確的發言,僅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當在吵正統與否,其實就可能落入了線性時間的思維,而且同時把從無形界採集到的靈知變成自己個人或民族的財產。另外,在這種探索無形界、科學無法驗證的身心靈領域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第一部 來自交換的「力」|第四章 交換模式D與力|9、佛陀
Thumbnail
當人們把生活的注意力放在靈性上, 它會帶出責任、歸屬感、慈悲和對人性的關懷。
Thumbnail
當人們把生活的注意力放在靈性上, 它會帶出責任、歸屬感、慈悲和對人性的關懷。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靈魂世界的神祕奧祕,從中醫師和道教的角度闡述了三魂七魄的理論與特點,並進行個案分析,對於天魂、地魂、人魂以及七魄的定義和功能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文章提到了靈界的一些法則和通靈者的視野,以及元神在地球肉體逝世後的歸宿,與天道女神教的相關理論。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靈魂世界的神祕奧祕,從中醫師和道教的角度闡述了三魂七魄的理論與特點,並進行個案分析,對於天魂、地魂、人魂以及七魄的定義和功能進行了深入探討。同時,文章提到了靈界的一些法則和通靈者的視野,以及元神在地球肉體逝世後的歸宿,與天道女神教的相關理論。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Thumbnail
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2. 能量看不到,卻統籌物理世界(形而上統籌形而下) 3. 數學與物理的不同:數學「定理」:絕對真理,不因時空轉換;物理「定律」:找到自然背後的律,而非證明 4. 數學的本質:建立在不能再問的「公理」上 5. 歐式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