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奏鳴曲背後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貝多芬不知道這首曲子被稱為《月光奏鳴曲》

如果你有機會當面告訴貝多芬 : 「我最喜歡你的月光奏鳴曲。」
他可能會跟你說 : 「那不是我的曲子喔」。

原本的曲名是什麼?

Beethoven's famous piece Moonlight Sonata wasn's called that at first.

Its real name is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Op. 27, No. 2.

Beethoven gave it a special subtitle: "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which means “almost like a fantasy.” This means the music sounds freer and more emotional than usual sonatas.

貝多芬的著名作品《月光奏鳴曲》原本不是這個名字。

它的真名是《升C小調第 14 號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

貝多芬還給它一個特別的副標題: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意思是「幾乎像是幻想曲」。這意味著音樂聽起來比通常的奏鳴曲更自由、更富有情感。

Beethoven wrote this piece in 1801 and it was shown to the public in 1802. It has three movements. The first one is slow, quiet, and dreamy. The second is short and light. The third is fast and full of strong emotions. Many people think the first movement sounds like moonlight on water, but that was not Beethoven’s idea at first.

貝多芬於1801年創作了這首曲子,並於1802年公開展演。它分為三個樂章。第一個是緩慢、安靜、夢幻的。第二樂章是短而輕盈。第三樂章節奏很快,情感豐富。很多人認為第一樂章聽起來像水上的月光,但這並不是貝多芬最初的想法。

月光奏鳴曲名字是怎麼來的?

The name Moonlight Sonata came years after Beethoven's death.

A German named Ludwig Rellstab listened to the first movement and said it reminded him of moonlight shining on Lake Lucerne in Switzerland. People loved this image and started calling the piece “Moonlight Sonata.” Since then, the name has become more famous than Piano Sonata No. 14 in C-sharp minor.

《月光奏鳴曲》這個名字是在貝多芬去世多年後才出現的。

一位名叫路德維希·雷爾斯塔布的德國人聽了第一樂章後說,這讓他想起了瑞士琉森湖上閃耀的月光。人們很喜歡這個意像並開始稱之為「月光奏鳴曲」。從此,這個名字就變得比《C小調第14號鋼琴奏鳴曲》更有名。

貝多芬為誰而寫這首曲子?

Beethoven wrote this sonata for a young woman, Giulietta Guicciardi, one of his piano students. She was 16 years old and from an upper-class family. Beethoven was around 31 at the time. He was deeply in love with her, but their love story didn't end happily. She later married another man. Even though their romance didn’t last, many people believe Beethoven’s strong feelings drove him to make this touching and powerful music.

貝多芬為他的一位鋼琴學生,名為朱麗葉塔·圭恰爾迪的年輕女子創作了這首奏鳴曲。她16歲,她來自一個上流社會的家庭。當時貝多芬大約31歲。他深愛著她,但他們的愛情故事並沒有幸福的結局。後來她嫁給了另一個男人。儘管他們的戀情沒有持續下去,但許多人相信貝多芬強烈的感情驅使他創作出這首感人的音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言橋英語
2會員
18內容數
語言是認識世界,拓展知識和能力的橋梁。
言橋英語的其他內容
2025/06/02
引言 我們生活中時常會用到藍牙耳機、藍牙鍵盤、藍牙滑鼠或是其它電子產品。 你知道藍牙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它的標誌又代表了什麼呢?
Thumbnail
2025/06/02
引言 我們生活中時常會用到藍牙耳機、藍牙鍵盤、藍牙滑鼠或是其它電子產品。 你知道藍牙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嗎? 它的標誌又代表了什麼呢?
Thumbnail
2025/05/31
跳脫中式英文的思維 從事英語教學多年,發現大多數的文法書藉都是從簡單到困難,或是從不同詞性來切入文法的學習。 這篇文章想要和讀者分享,以一個中文字的觀念來垂直整合文法的學習。並且以逆向的思維來帶領讀者思考,當你想要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如何以正確的文法表達。
Thumbnail
2025/05/31
跳脫中式英文的思維 從事英語教學多年,發現大多數的文法書藉都是從簡單到困難,或是從不同詞性來切入文法的學習。 這篇文章想要和讀者分享,以一個中文字的觀念來垂直整合文法的學習。並且以逆向的思維來帶領讀者思考,當你想要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要如何以正確的文法表達。
Thumbnail
2025/03/14
本周YT界的重大事件,是一位經營頻道十年的YouTuber竟然一無所有地離開公司。 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如何用國中的單字和片語,描述這個事件呢? 學習重點 一無所有 不屬於我、不是登記在我的名下 穩住陣腳、危機處理 採取法律行動、該怎麼辨就怎麼辨 心存善念
Thumbnail
2025/03/14
本周YT界的重大事件,是一位經營頻道十年的YouTuber竟然一無所有地離開公司。 從這個事件中,我們如何用國中的單字和片語,描述這個事件呢? 學習重點 一無所有 不屬於我、不是登記在我的名下 穩住陣腳、危機處理 採取法律行動、該怎麼辨就怎麼辨 心存善念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著名音樂Youtuber—Seacow 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貝多芬創作的《田園交響曲》的趣聞,並且推廣了即將舉行的音樂會。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曲子的創作手法,吸引了更多人對貝多芬的作品產生興趣。
Thumbnail
著名音樂Youtuber—Seacow 在這篇文章中分享了貝多芬創作的《田園交響曲》的趣聞,並且推廣了即將舉行的音樂會。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曲子的創作手法,吸引了更多人對貝多芬的作品產生興趣。
Thumbnail
初初在Threads看到Edan的帖文播出了此歌的前奏但並未透露歌名,我一聽便發現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可是看罷正式的MV後,才發現Edan的歌名是奏「明」曲,可能想跟古典樂那首作出分野。可是為何中文玩食字而英文卻沒有呢?再細看一下,原來”E”minor的”E”使用了引號,就是E先生的E的意思。有趣
Thumbnail
初初在Threads看到Edan的帖文播出了此歌的前奏但並未透露歌名,我一聽便發現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可是看罷正式的MV後,才發現Edan的歌名是奏「明」曲,可能想跟古典樂那首作出分野。可是為何中文玩食字而英文卻沒有呢?再細看一下,原來”E”minor的”E”使用了引號,就是E先生的E的意思。有趣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近幾年很喜歡魯賓斯坦70多歲時錄的貝多芬熱情奏鳴曲,今天聽到他在1940年代彈同一首曲子,簡直完全不同人!完全不同的演奏!
Thumbnail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Mvt. 4 想要跟著唱的,就是貝多芬家喻戶曉的第9號交響曲創作-別名"合唱"的作品,第四樂章的快樂頌更是膾炙人口的段落~ 這是德國席勒原作,由貝多芬作曲入詞的作品,在西元1824 年 5 月 7 日在維也納進行首演,當時貝多芬已趨近全聾,
Thumbnail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 Mvt. 4 想要跟著唱的,就是貝多芬家喻戶曉的第9號交響曲創作-別名"合唱"的作品,第四樂章的快樂頌更是膾炙人口的段落~ 這是德國席勒原作,由貝多芬作曲入詞的作品,在西元1824 年 5 月 7 日在維也納進行首演,當時貝多芬已趨近全聾,
Thumbnail
原先不懂古典音樂的我,在多年後重新欣賞莫札特的古典樂曲,居然能與作曲家所要傳達的細膩情感產生了共鳴,因而獲得關於人生時刻表的深度體悟。
Thumbnail
原先不懂古典音樂的我,在多年後重新欣賞莫札特的古典樂曲,居然能與作曲家所要傳達的細膩情感產生了共鳴,因而獲得關於人生時刻表的深度體悟。
Thumbnail
昨日從陽台向外拍了一張相片,午後接近黃昏的陽光。 腦中閃現一段德布西的音樂片段。是那種特別的黃顔色光,無端興發起想找那一段自己都記憶不清的旋律。找了很久都找不着。我後來終於找到,而且是很棒的版本。
Thumbnail
昨日從陽台向外拍了一張相片,午後接近黃昏的陽光。 腦中閃現一段德布西的音樂片段。是那種特別的黃顔色光,無端興發起想找那一段自己都記憶不清的旋律。找了很久都找不着。我後來終於找到,而且是很棒的版本。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Thumbnail
音樂人常說,「音樂」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有許多音樂人雖語言互不相通,卻能透過音樂本身進行交流、理解彼此,並且達致更深的契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