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旅遊現實面剖析】 從夢想到落地:揭開熟齡旅行的真相與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文/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導語|退休旅遊,是夢想,也是現實考驗


「等我退休就要去旅行!」這句話,是許多上班族一生的期盼。從職場掙扎多年後,終於擁有時間、自由、選擇權,不少人將退休生活與旅行畫上等號。環島、自駕遊、長途出國、郵輪慢遊……彷彿只要卸下工作枷鎖,旅行生活就會自動上線。


但現實總讓人清醒。退休後的旅行,不但沒有那麼容易,甚至讓不少人感到失落與挫折。體力、經費、責任、心理落差,成了出發前的一道道關卡。


這篇文章不談夢幻旅遊,而是聚焦現實。帶你看見那些旅行計劃背後,真正需要面對的問題與準備。


一、退休旅遊五大現實落差


體力不如從前,旅遊成負擔


退休後,很多人開始感受到身體的變化——腳力不如以往、容易疲倦、長時間坐車或搭飛機變得吃力。尤其是熟齡族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糖尿病、高血壓、心律不整等,讓長途旅遊變得風險重重。


真實案例中,一位65歲朋友參加歐洲團,僅僅第三天就因心律不整需緊急送醫。團費全損,旅途中斷,更讓他產生了旅行焦慮症,不再輕易出國。


對此,建議熟齡族選擇符合體能狀況的旅行方式,例如慢遊、深度旅遊、一日遊或養生旅館式的定點式放鬆行程。量力而為,才走得長久。


經費有限,現金流規劃成關鍵


許多退休族靠退休金、勞保年金、或股息收入過生活,不再有穩定的薪資進帳。即便有些人存了老本,也不敢輕易動用本金。當退休生活以節流為主時,旅遊預算常成為「可有可無」的項目。


舉例來說,一次海外旅遊動輒需5萬至15萬台幣不等,若每年安排兩次,年花費可能超過30萬,對於多數家庭是一筆不小的支出。若沒有穩定現金流支持,很容易壓縮日常生活品質,甚至產生財務焦慮。


建議:提前為旅遊預留專戶,並以每年股息收入預估可用額度,設定「旅遊上限預算」。財務自由不是任意花費,而是能在安心中花得起。


家庭牽絆,時間不再全屬於自己


退休後,不少人以為自己終於自由,卻發現家庭責任反而增加。常見情況包括:


子女上班忙,請父母幫忙接送、照顧孫子


配偶身體欠佳,需長期陪伴與照護


雙親年邁,需要頻繁返鄉探視或照料


這些責任,讓許多人的旅行計劃胎死腹中。原以為是人生下半場的自由時光,卻變成另一種無薪勞動。


建議:與家人協調清楚彼此責任,避免將退休者視為「免費人力資源」。偶爾短期旅行反而能讓家庭關係更健康,避免過度依賴造成心理疲乏。


情緒落差,旅行難帶來真正快樂


年輕時的旅遊是逃離壓力與尋找新鮮感;退休後卻常變成例行公事,甚至是用來填補空虛。尤其當旅途回來後發現,生活仍然一樣無趣,便會產生一種更深的失落感。


「我去過那裡了,然後呢?」這句話,是不少退休旅人的心聲。拍了無數照片、打了卡,卻發現內心空虛。


建議:將旅行與生活意義連結。不是「為了去而去」,而是將旅行當作生命經驗的一部分,延伸你的視野與生活想像。例如:參加當地文化課程、志工旅遊、學習當地語言等。


心態沒轉換,夢想旅行變壓力來源


很多人從職場直接跳入退休生活,卻從未進行心理上的角色轉換。從「忙碌的工作者」變成「閒置的退休者」,許多人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安排生活重心。


這種狀態下的旅行,常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的補償行為,而非真正的心靈滋養。旅行回來後的落寞感,甚至會讓人對退休生活產生懷疑。


建議:逐步培養新的生活節奏與重心。從退休前就開始為自己設計未來角色,例如學習一項興趣、投入社區參與、經營副業等,讓旅行成為生活延伸,而不是生活主體。


二、你需要的不是旅遊,而是「生活設計」


當旅行不再只是出國,而是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麼你要設計的就不只是行程,而是整體生活結構。這裡有三個核心原則:


與其去哪,不如想清楚「為什麼要去」

很多人設定了目的地,卻沒有設定「旅行的目的」。旅行可能是休息、療癒、學習、陪伴、圓夢……每種目的需要不同的規劃方式與心態。


問自己:「這趟旅行,我希望從中得到什麼?」比問「我要去哪裡?」更重要。


用資本收入支撐旅費,不動用本金更安心

投資,是為了讓退休生活更有彈性。建立穩定股息現金流,才能讓旅費變成「自然發生」而非「心疼付出」。


例如:若年股息收入約20萬元,其中提撥30%(即6萬)作為旅遊預算,即可每年安排兩次中短程旅行,無痛無壓力。


練習短天期旅行,重新認識自己與生活

不一定要一次長時間出國才叫旅行。從一日小旅行、三天兩夜的小島慢遊、五天環島公路旅行……這些短天期旅行更適合熟齡身心狀態。


旅行的意義,不在遠近,而在於你有多投入與感受。


三、退休旅行四大建議


結伴而行,不怕獨旅

與好友、老伴一同出遊固然溫馨,但若身邊沒有適合的人,也別怕一人出發。現在有許多熟齡旅行團、學習型旅行、慢活旅遊平台,讓你在安全中探索世界。


獨旅,不是孤單,而是一種自主的修練。


行程寧簡勿繁,舒服最重要

許多退休族仍帶著「把握時間、跑景點」的心態旅行,反而讓旅途變得疲憊不堪。其實每天安排2~3個景點就足夠。


旅遊不是比快,而是慢慢走、慢慢看,才有意義。特別是有慢性病或體力限制的朋友,務必給自己足夠的休息時間。


預設年度旅遊預算

就像年度健檢、保險一樣,建議每年預先設定旅遊預算區間。這能幫助你在不影響生活品質的情況下,規劃安心的旅行。


例如:


每年旅遊總預算:6萬


一次國內三天旅行:約1.5萬


一次東南亞短程旅行:約3萬


這樣的安排,既實惠又可行。


把旅行當生活延伸,而非逃避現實

當旅行不再只是放鬆,而是生活的延伸,你會發現旅行帶來的不是逃離,而是靜心。


旅行時可嘗試:


寫旅行日記


拍攝紀錄短片


與當地人交流


每天做一件平常不做的小事


這些小改變,會讓你的旅程更貼近自我。


✍️結語|真正的旅行,是在心中展開的


退休後的旅行,不該只是人生清單的完成品,而應是生活品味的開端。夢想很美,但現實才是旅程真正的起點。


當你願意回到生活的本質,調整體力、規劃財務、協調家庭、穩定心態——那些旅行夢,不會只是想像,而是一步步走出的風景。


🔔你夢想中的退休旅行,是什麼模樣?

你最想去哪裡,又有哪些現實考量讓你猶豫不決?

歡迎留言與我分享,也別忘了分享給還在規劃退休生活的朋友們,一起讓夢想更靠近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投資匠心沙龍
9會員
127內容數
在這裡,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能掌握自己財務的未來,因為錢不會自動流向你,但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財富就會跟隨而來。 我的宗旨是提供簡單、實用且穩健的理財建議,幫助讀者從基礎開始,逐步建立有效的財務規劃與投資策略。無論你是投資小白還是有些經驗的理財者,都能在這裡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實現生活的質量提升與財務自由。
投資匠心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7/01
法庭直播是改革,還是另一種權力展演?揭開司法透明的迷思與真相 文|50歲退休投資練習生|專注於制度觀察、司法改革與數位公共議題 📌 導言:當正義打開直播鏡頭,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法官、檢察官、被告、律師都在畫面中,只差沒有轉場特效。」 自從台灣開放部分法庭直播,網路上對審判實況的討論
2025/07/01
法庭直播是改革,還是另一種權力展演?揭開司法透明的迷思與真相 文|50歲退休投資練習生|專注於制度觀察、司法改革與數位公共議題 📌 導言:當正義打開直播鏡頭,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法官、檢察官、被告、律師都在畫面中,只差沒有轉場特效。」 自從台灣開放部分法庭直播,網路上對審判實況的討論
2025/06/30
副標|從法庭直播修法觀察社會與法律議題,探討司法改革的真正推力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前言|當司法改革成為「政治受害者」的救贖口號 202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法庭直播修法草案,掀起司法界與輿論界熱議。支持者高喊「司法透明化的勝利」,反對者則憂心「法庭變
2025/06/30
副標|從法庭直播修法觀察社會與法律議題,探討司法改革的真正推力 👤 作者:50歲退休練習生|專注於股息投資與現金流規劃 ▍前言|當司法改革成為「政治受害者」的救贖口號 2025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法庭直播修法草案,掀起司法界與輿論界熱議。支持者高喊「司法透明化的勝利」,反對者則憂心「法庭變
2025/06/30
從 Lawsnote 案看見法律創新的窒礙與刑法過度使用的風險 文|50歲退休投資練習生|專注於法治觀察、金融思辨與社會趨勢書寫 📌 導言:創新者的試煉,法律的十字路口 近期引發爭議的 Lawsnote 判刑事件,讓人不禁反思:「當爬蟲成為罪名、創業者遭判4年刑期外加破億賠償,台灣的法律
2025/06/30
從 Lawsnote 案看見法律創新的窒礙與刑法過度使用的風險 文|50歲退休投資練習生|專注於法治觀察、金融思辨與社會趨勢書寫 📌 導言:創新者的試煉,法律的十字路口 近期引發爭議的 Lawsnote 判刑事件,讓人不禁反思:「當爬蟲成為罪名、創業者遭判4年刑期外加破億賠償,台灣的法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退休本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有些人退休後過不慣清閒的日子,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整天在家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生活十分無聊,因而心情常不愉快。然而也有些人雖然退休了,卻不在家怨天怨地,反而努力學習新的事務、新的技術,甚至到國內外旅遊,交些各地的新朋友,生活多彩多姿,身心自然健康與快樂。  
Thumbnail
退休本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但有些人退休後過不慣清閒的日子,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整天在家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生活十分無聊,因而心情常不愉快。然而也有些人雖然退休了,卻不在家怨天怨地,反而努力學習新的事務、新的技術,甚至到國內外旅遊,交些各地的新朋友,生活多彩多姿,身心自然健康與快樂。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翻閱了經理人雜誌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迷你退休潮來了!專家:改變工作、理財觀念,別等到 65 歲再享受生活》。當時,我正猶豫不決地思考著自己是否應該放一個長假。這篇文章無形中給了我一個信號,於是我下定決心:好!我要給自己一個小小的退休之旅。於是,今年三月的獨自旅行就這樣悄然成形了。
Thumbnail
​去年12月,我翻閱了經理人雜誌的一篇文章,標題是《迷你退休潮來了!專家:改變工作、理財觀念,別等到 65 歲再享受生活》。當時,我正猶豫不決地思考著自己是否應該放一個長假。這篇文章無形中給了我一個信號,於是我下定決心:好!我要給自己一個小小的退休之旅。於是,今年三月的獨自旅行就這樣悄然成形了。
Thumbnail
​近幾年來,隨著大家對老後生活的重視,退休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只不過,大部分的人恐怕不知道退休的概念,是如何演變而來 而人們大多基於什麼因素來考量退休的年齡或階段? 其實除了考慮健康和年齡以外,我們也可以參考財務狀況和需求來彈性制定自己的退休計畫。 擺脫傳統65歲才能退休的束縛。以下有3種方式:
Thumbnail
​近幾年來,隨著大家對老後生活的重視,退休成了一個很熱門的話題。 只不過,大部分的人恐怕不知道退休的概念,是如何演變而來 而人們大多基於什麼因素來考量退休的年齡或階段? 其實除了考慮健康和年齡以外,我們也可以參考財務狀況和需求來彈性制定自己的退休計畫。 擺脫傳統65歲才能退休的束縛。以下有3種方式:
Thumbnail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準備好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注意避免社交孤立,並調整生活目標,保持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
Thumbnail
退休後的生活應該準備好無後顧之憂的退休金,注意避免社交孤立,並調整生活目標,保持彈性但主動積極的心態。
Thumbnail
退休真的必要嗎?或許你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Thumbnail
退休真的必要嗎?或許你可以有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