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直播是改革,還是另一種權力展演?揭開司法透明的迷思與真相
文|50歲退休投資練習生|專注於制度觀察、司法改革與數位公共議題
📌 導言:當正義打開直播鏡頭,我們看到的是什麼?
「法官、檢察官、被告、律師都在畫面中,只差沒有轉場特效。」
自從台灣開放部分法庭直播,網路上對審判實況的討論聲浪不斷。有人說這是司法透明的進步,有人卻說是將正義表演化,甚至威脅審判獨立與被告權益。
直播,真的是正義的陽光,還是另一種制度的裸露?
本篇《制度之殤》系列第①篇,我們來看看:在法庭直播的光影交錯之下,誰在看?誰在怕?
🔍 一、制度設計初衷:讓司法走出黑箱?
法院直播政策源於對司法信任的危機。
過去多年,台灣人民對司法的負面觀感持續存在:「恐龍法官」、「放生富人」、「法官檢察官一夥的」……
因此立法院推動直播改革,希望以「公開透明」回應社會質疑。
但問題是,直播真的能提升信任?還是只是一場公關戰?
直播畫面中,法院看似公開,但審判的真正重點──證據認定、法律論證、法官裁量──卻未必能在畫面中呈現。
🔹司法公開,不等於司法透明。
🔹看到畫面,不等於了解程序。
⚖ 二、誰支持直播?誰反對?
支持者的聲音:
監督司法:讓人民了解法院怎麼審案,減少黑箱空間。
媒體與輿論:更容易取材報導,形塑輿論參與。
政治人物:可作為「推動司法改革」的政績。
反對者的焦慮:
法官與檢察官:擔心裁判受到外部壓力影響,影響獨立審判。
律師與當事人:擔心隱私暴露、發言顧忌、輿論審判。
人權團體:擔憂弱勢被告在「全民注目」下喪失公平審判的空間。
🎭 三、正義的演出?還是制度的暴露?
直播制度讓審判變得像舞台劇。
每個發言,每次情緒波動,都可能被剪輯成短影音,被網民評頭論足、反覆觀看。
這對司法是一種「進步」嗎?
還是反而讓法官傾向於討好觀眾、避免爭議,而非依法獨立裁決?
更嚴重的是,被告未定罪前,是否就被放上公審台?
這與無罪推定、程序正義的憲政原則,是否已經發生衝突?
📡 四、誰在看?誰在怕?
台灣法庭直播目前以重大社會案件為主,多由法院決定是否直播。這產生了一個結構性問題:
✅ 有人希望直播是為了制度改革;
❌ 有人擔心直播會成為政治表演、輿論操控的工具。
當直播變成某些案件的輿論操縱工具,甚至讓法官成為「民意代表」,這就不是改革,而是制度沉淪。
🔍 五、國際比較:台灣是否過於倉促?
美國:部分州允許直播,但聯邦法院大多禁止。
德國:憲法法院裁定,為維護審判品質,直播應謹慎。
日本:極少數案件例外開放,並非常態。
台灣制度改革速度過快,卻缺乏相對應的:
裁量標準;
被告同意機制;
輿論干擾風險的管理辦法。
🧭 結語:我們要透明,還是正義?
「打開審判大門,不代表就打開了正義。」
直播制度可能是一場媒體狂歡,也可能是一場制度災難。
我們可以也應該要求司法更加透明,但不能以簡化的「觀看邏輯」取代複雜的法理與程序保護。
當我們喊出「誰在怕直播?」的時候,不妨想一想,
也許那個最該怕的,
是我們自己眼中只想看到「戲劇化正義」的慾望。
💬 你怎麼看?
你支持法庭直播嗎?你認為直播能真的讓司法更透明,還是反而影響了審判獨立與被告權益?
歡迎在下方留言,一起討論台灣司法改革的下一步該走向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