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家裡與妻子同住,本以為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卻沒想到,心裡最難放下的是爸媽微笑背後的失落。
我從來沒想過,搬出去住這件事像是女生嫁出去,會讓我這麼難過。

從小到大都被教育要獨立、堅強,搬出去跟老婆同住這種事,理所當然、順理成章。親戚長輩都說:「啊終於成家了,恭喜啊!」但這些祝福話語背後,我卻在心裡卡住了一個悶悶的角落。
在那個搬家的早上,爸媽幫我把東西搬到車上,邊搬邊開玩笑:「記得去對面巷口買早餐,不要餓著。」、「那個保暖電毯你要不要帶去?那邊應該比較冷。」 我表面笑笑地應和,但其實心裡像吞了棉花,卡得慌,說不出話。
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以前那些女生嫁出去的心情——不是不想走,是不忍走。
爸媽從不說感性話,但眼神藏不住的落寞,我一眼就看見。他們說:「好啦,去吧,兩人相處也要多體諒。」但話尾總有一種收不住的情緒,像是希望我多說點什麼、或再留一下。
我坐上車,回頭看家門的那一眼,覺得好酸。
這種心情說不清楚,只能說是一種夾在「期待與捨不得之間」的矛盾。 我期待新生活,和太太建立我們的小天地;但我又放不下爸媽,放不下他們每天煮飯給我、嘮叨我睡太晚、叫我幫忙換燈泡的日常。
有一晚,我半夜睡不著,躺在新家的床上,突然想到:爸媽現在是不是也睡不好?他們是不是覺得家裡突然變好空?是不是還在想著,我明天早上吃什麼?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什麼叫「牽掛」。
以前總以為只有離家的孩子會難過,沒想到父母的失落,更像是無聲的吶喊。他們不會攔著你走,不會哭著說「別走」,但他們會默默打開你房門,看到空空的書桌後又默默關上。
我常常問自己: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讓兩邊都開心?
我知道這不是「選邊站」,而是人生的過渡。 成為丈夫,不代表我就不是兒子;建立新家,也不代表我忘了舊家。只是,這樣的轉換太快,太突然,我還來不及整理心情。
爸媽也是。
這段時間,我學會了主動聯絡,學會了拍下我煮的菜傳給媽媽,讓她知道我吃得還不錯。 我學會主動問:「爸你那台電扇還好嗎?要不要我過去幫你修一下?」 這些話不多,但卻能讓彼此安心。
我也開始理解,那些嫁出去的女生,為什麼婚後常常回娘家。不是不想面對新生活,而是,那是她們心裡最深的根。
離開不是「斷開」,而是「轉身」
人生中,有些離開不是「斷開」,而是「轉身」。 從兒子到丈夫,我正在學習怎麼在兩種角色之間找到平衡。 爸媽的愛沒有變,我對他們的牽掛也一樣深。只是現在,我也要學著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大人,一個讓爸媽安心放手的兒子。
希望有一天,爸媽會發現,我雖然住在別處,但心,從來沒搬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