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女兒喬喬快四歲的那天,我帶著她走進書店,她心動地望著架上物品,突然邊走邊念著:
「媽媽,我今天很乖。」
「媽媽,我今天很乖~」
「媽媽,我今天很乖,都沒有哭哭跟亂生氣。」
「媽媽,我很乖,妳昨天一說刷牙睡覺,我就去刷牙睡覺。」
「媽媽,我真的很乖對嗎?」
「媽媽,我很乖,我可以買一個玩具嗎?」
我聽著她一連串的自我讚美,最後揭曉答案的那刻,我驚喜地內心笑了出來🤣──來了!這不就是我在論文裡研究過的「間接請求」嗎!
她用「我很乖」這句話鋪了六次,直到最後一秒才說出真正的目的。
作為媽媽,我覺得可愛極了🥰;作為語言治療師,我則覺得太精彩了,這就是語用發展裡的經典時刻。
🧠 什麼是「間接請求」?
所謂「間接請求」(indirect request),是語用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孩子不直接說「我要⋯⋯」,而是繞個彎表達目的,像是:
- 「我肚子好餓」其實是在說「我要吃東西」
- 「這是什麼啊~」其實是「我想要那個玩具」
- 「他有Elsa的衣服」其實是「我希望你買給我」
這些說話方式,不只是「耍可愛」,而是代表孩子的語言使用技巧、社會認知、溝通策略已經發展到一個新層次。
📘 當年寫論文時,我曾這樣問家長:
「孩子會暗示您,告訴您他的需求嗎?例如: 媽媽,她穿佩佩豬耶…」
當時很多家長的回答都相當可愛:「不會,他都明示!😆」「我教孩子不可以拐彎抹角,要怎樣就直接說!🤨」
但也有許多真實又經典的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 「看到蛋糕,微笑問我:媽媽~這是什麼?」
- 「說電視黑黑的,代表他想開電視」
- 「走過壽司店,就說:我肚子餓了」
- 「爸爸,我好無聊喔。暗示我帶她出去玩」
這些語言片段,都蘊含著孩子剛萌芽的「委婉請求」技巧。
這不是演戲,而是他們開始懂得策略、推敲與等待時機的語言發展現象。
🏠 那這是天生的,還是家庭教出來的?
從我的觀察,喬喬這樣的語言使用,並不是我「教」她說的,
而是她自己在生活中慢慢長出來的能力。
但──這樣的能力會不會常常出現?其實未必。
因為我們家的原則是:玩具不能亂買,尤其是不乖的時候更不可以買。
所以喬喬慢慢內化了──這種事情不能直接講,要先好好表現,再說出願望,爸媽才有可能答應。
因此,這樣的「間接請求」常常出現在一種情境下:
孩子知道「不能直接說想要」,但又想試試看能不能說服大人時。
正因為我們平常不輕易答應買玩具,她才會選擇「鋪陳」和「暗示」,試探看看可能性。
👀 如果你是家長,會怎麼看待這種「拐彎抹角」?
很多家長不喜歡「拐彎抹角」,會覺得這樣不誠實。
但其實這不只是語言技巧,更是孩子學習「怎麼在人際互動中達成目的」的練習。
他們學會了:
- 如何設計鋪陳(多次強調自己很乖)
- 何時揭露真正意圖(最後才說想買玩具)
- 怎麼判斷對象是否會接受(看媽媽表情)
這些,都是孩子社會互動中的高階能力。
🪄 小小建議:我們可以怎麼回應這樣的「暗示語」?
像我自己那天聽完,真的笑出來了,覺得她太可愛了,就忍不住直接問她:「好啊~你想買什麼呀?」
但如果你想延長一點互動、順便觀察孩子的想法,也可以試試這些說法:
- 「你真的很努力耶,是想要請媽媽幫你做什麼嗎?」
- 「我有注意到你今天很棒,那你有什麼願望嗎?」
- 「想要一個玩具啊~那我們來看看下次什麼時候可以買。」
這些方式不一定每個家庭都適合,但有時能幫助我們打開一點對話空間,不急著答應或拒絕,也讓孩子學習怎麼談願望、調整期待。
✍️ 後記:當研究走進生活,原來是這種感覺
曾經我坐在電腦前研究語用發展,設計問卷、閱讀文獻;
現在,我在書店裡牽著快四歲的女兒,真實看到那些理論在我眼前演出。
育兒,就是這樣神奇而日常的事。
每一次孩子說出口的話,都藏著一段小小的大腦成長故事。
👶🏻 小提醒:
「間接請求」這樣的說話方式,通常是從 3 歲後期到 4 歲左右開始慢慢出現。
但每個孩子的語言與認知發展步調不同,有些孩子會早一點、有些會晚一點,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才會展現。
如果你發現孩子還不太會這樣說話,****不用擔心,也不用刻意教他怎麼「拐彎抹角」****😆
最好的刺激方式,就是多聊生活、多聽他說話,讓他自然從互動中累積經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