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是日記體、書信體或筆記體書籍的愛好者,不論是真實存在的人還是小說都一樣。再慢慢擴展至隨筆等文體。因為上面幾類書籍一直都被我歸類為一種最容易看到一個人內心的寫作方式,也是對生活最真實的記錄。讀者能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一人的生活和心情,堀川麻子的「幻想系列」就很能寫出我的心情,特別是《幻想日記店》。
「日記是純粹的人生紀錄,不同於網路上的部落格和已編輯成冊的自傳。部落格和自傳都是以被人閱讀為前提而寫,日記卻是寫給自己看的紀錄。」——《幻想日記店》
當然,除著自己接觸手帳圈筆記圈就會發現不全然是事實,也有一些夢想成實日記法等的東西記載著人的慾望和自私。但那些於我來說還是了解一個人的方法,仍是我喜歡的東西。
不過在讀完《不合時宜的群像》中對日記體等出版物的討論我也有了一些反思。《論日記》
很多筆記或日記的出版都是作者死後由後人出版,有些甚至作者本來希望燒掉卻公諸於世;有一部份則是寫的時後就預期了會出版;有些雖没明說但若作為私日記大概也不會想公開。
先放下那些原作者不想出版,到最後被後人整理的,若一本日記是以被出版為目的而寫會變質嗎。在預期要面對他人目光下,大家都會小心自己的用字,記錄的內容也會有所影響。例如以元氣感為買點的偶像把部落格整理成書,很多支持者應該會因此而覺得能更貼近偶像的私生活。但那不過是為了被別人看到而寫,用來維持人設的部分之一。
被後人整理的,先是有相關的道德問題,畢竟物主本人是希望文件本身從地球上消失最後卻版用來謀利。在這程情況下,作為閱讀者又站在了一個怎樣的立場呢?
文本中也會用假名處理部分的名稱,也可能會有所注釋。這些改變是為了保護當事人或讓大家更好了解當時的背景而做,但經過處理後的作品又是否能完全展示實況是否還是原版?這讓我想起<忒修斯悖論>,當對我來說還是不減有趣。
對於日記出版
我個人當然是很歡迎,我自己也是一個會公開手帳內容的人。不過,我的底線是不要讓過於真實的負能量影響他人。就算真的要分享也會點到即止,不會過度分享。但對於行為上會不會有所修飾,我個人是不會因為做了就是做了,没甚麼好掩埋的。若本身就是讓你羞於啟齒的事,你大概率不應該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