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Richard Chang對《資產翻倍, 我反而"越有錢越摳門"?---用摳門哲學買回自由》的分享後,讓我很感興趣然後去看了原片。當中對於慾望的控制我是非常有感,因為我自己也曾思考言個問題。
不要被錢牽著走
"Wealth without independence is a unique kind of poverty."
錢和權力一樣能載舟也能覆舟,所以人在財富面前要保持獨立性,不要讓錢成為壓力。這程困境在《億男》這本小說中有不少探討,有需要可以延伸去讀一下。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由奢入儉難」,當一個人習慣了高品質生活後,若未來不得不降低標準,幸福感反而會因為比較而大幅下滑。這讓人心理上更脆弱,也強化了對現有收入的依賴。
Richard抓的這一句抓到我心坎裹,因為真的難,我經歷過。
財富與身份
你所擁有的物質是不是能斷定你這個人,你的個性、生活、品格和成就?這個是我從早幾年讀完《流浪者之歌》後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故事中悉達多曾經在慾望中迷實,最後為救內心的寧靜再次遠離世俗。人生在世,要斷絕六慾自問還没這樣的定力,再加上我的職業就是在製造慾望。最易能從悉達多身上學習的恐怕只有對食慾的控制。
但最近一直在慢慢讀的《擁有還是存在?》以及剛開始讀的《內在富裕》讓我思考自己和金錢的關系。小時候的自己欲望只在書身上。隨著年紀和收入增加,對物質的慾望就開始上升。加上一點朋友、同事和社會的影響,加上一點點廣告的推波助瀾開始愈跑愈偏,也開始有一點點被物質所影響。有點會想用物質定義自己,直到財政需要關注才停下來。
人真的不該為物質焦慮
摳門哲學
個人覺得不該用「摳門」這個字眼,更多的該是「初心不變」。資產增加也保持正常的生活,算想有好一點的享受,也該用佔收入百分比來算。加上資產增加更該是讓我們可以更好地活在當下,有去感受生活小美好陪伴家人的空閒,以及面對未來的底氣。
低成本的生活就是讓人生有更大的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