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五行人格-以水行為例(下)
(續上回)
在傳統中醫理論中,五行被認為是象徵宇宙與自然界的運行法則,更內化於人體系統之中,形成以臟腑與經絡為核心的整體身心觀。
若將五行人格與經絡系統結合觀察,則可見人格傾向與身體機能間存在某種象徵性甚至潛在生理性連動,因此有一方面的五行人格研究是朝這各方向去進行的,期待能提供了一種跨越心理學與身體醫學的整合模型(我也算是吧)。與水行相關對應的整理如下:
●水行人格:腎經系統。
◎心理特質:內省、穩重、沉靜、智慧、恐懼敏感。
◎經絡對應:腎經與膀胱經,主藏精、主骨、主志。
◎臨床觀察:水型人格在過度壓力時常見恐慌、焦慮、易疲倦、腰膝酸軟等「腎虛」表現。
◎現代詮釋:心理層面可能與高度內省型人格(如高自我覺察、存在焦慮)相關,與腦中軸結構如海馬迴功能緊密相關。
而張明欽所著的《打造不生病的好個性—你最想知道的五行人格算病書:什麼個性生什麼病,別讓壞情緒養了你的器質病!》也是朝向心理學與身體醫學的整合模型方面努力的著作。
本書的特色之一,就是賦予了五行人格一個表達人格行為動機的新名字,分別是能力型人格(木型)、榮耀型人格(火型)、成就型人格(土型)、正義型人格(金型)、感覺型人格(水型)。
根據各人格的追求動機,此書還延伸出五行人格的壓力來源,因為追求必有不如意之時,想要的事物總不是天天如願,所以便有了壓力。
而五行人格確實也有偏態發展的狀態,五行人格壓力源的提出,便可理解人格的平衡是如何失調的,也較容易對「症」捉心藥。
張明欽說:「就中醫的立場來看,當器官開始不好,其原因只有兩種可能,不是發自於內,就是從外而來,身體絕對不會突然的或莫名其妙的不適,一定是有病因的。從外而來的不外乎就是外傷或病毒的感染,從內而來的就是壓力。」
「人生有各種不同壓力,而這些不同的壓力也同時危害不同的肌群(經絡)和臟腑,讓這些經絡和臟腑累積過多的腎上腺素。而過多的腎上腺素,不只讓經絡(肌肉群)和臟腑緊張僵硬,更會因為機能不彰而提前老化。」
後面還有因壓力導致的慢性發炎發生在各部位而使各部位機能惡化的描述。
故此,可知作者特別提出五行人格壓力源的用心所在。
這裡一樣以水行為準列出相關資訊:
●感覺型人格:在態度上時十分怕事、怕麻煩,也比較不好動。
他們的感情比其他類型的人細膩,在處理事情時也會容易優柔寡斷,因為怕事,所以動作上會比較遲緩。
因為長期處在一個自己沒有辦法安定及適應的狀態,所以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的工作量就會十分地大,如果大到連睡眠品質都不好,那神經及內分泌系統就會每況愈下,差到神經緊繃,差到內分泌失調,差到身體無法控制自己。
書中表示:如果說偏態正義型人格是活在悲劇中,那偏態感覺型人格則是活在恐懼中。
不過,這邊好像都說缺點,就查了此書其他部分,結果優點的描述在兩百多頁以後:
●感覺型人格(補充):是一個人智慧的象徵,有感覺才有直覺,人的反應才會快,而感覺是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兩者合成的。
好的神經讓我們對所有的事物都有感應與反應,好的內分泌讓我們有創造力,不論是科學家、藝術家、哲學家、音樂家、小說家,都一定有水行的人格。
他們有過人創造力和靈敏的觀察力,而這些獨特的天賦也是他們自己熱愛的專長。
愛帶給人力量,也豐富我們的人生,如果沒有愛,人就沒有活下來的動力。
有愛的人才有力量和信念,當感覺型人格失去感覺時,人就會失去所有的能力,沒有創造力,對所有的事物也不靈敏,也失去豐富人生的能力。
感覺型的人是用感覺來判斷所有的事,所以主觀意識會非常強,不太可能做到客觀。他們很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在自己創造的環境裡過生活,如此會最快樂,也最有安全感。
○水行的壓力:與不能適應外來環境變化有關,或自己在乎的感覺別人不在乎,尤其是你在乎的人不在乎你的感覺時,最容易發生。
然後,它的調適方法是提出屬性相生的方式,即用足夠完整充裕的心理能量去支持穩住偏態發展的心理能量,再讓偏態的心理能量去支持另一個需要它的能量,藉此滿足自己所需的心理需求。
例如金生水、水生金:當金行的正確觀念能支持水行的感覺施行,便會使一切有序發展,使感覺得以有指向性的,即專注地將感覺放在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之上。
然後木行與行動力有關。
當水行能將感覺專注在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上時,便會累積可往木行輸送的行動力,等內在心理能量積累至一定程度後,即可將感覺付諸實行,轉為行動,以能力的展現,去宣洩感覺停滯時所累積的不痛快壓力。
列舉到這裡也差不多了。
雖然可發現水行類型人格的許多共同特點,包括主要是以情感作為行為的驅動力,除破軍人格較為激烈,較貼近水性的破壞面外,其餘者的言行均屬於溫和性的狀態,行為上也多是細密的表現,處事也較謹慎。
缺點方面也偏向關注自我的主觀性情,有自我封閉及自毀傾向,除非成長出良好的一面,否則可看見水性類型的人格式封閉交流的狀態。
但這些不是我要的。
總列下來,可以發現,多數五行人格的研究與資料都是針對已發展完成,或已長歪了的缺陷完成型人格的描述。
均是說明此屬性的人格是如何如何,特性特質是怎樣怎樣,適合分配在什麼樣的崗位,適合做什模樣的工作,適合怎麼樣的相處,適合如何去溝通等等。
全是定型化的類型描述,少有處於變化中與發展中的成長描述。
五行是個動態發展,持續追求穩態平衡的人格成長系統,但這些人格研究,吾沒看見有任何將五行系統原本流動特點呈現出來的人格研究。
以上只是定型的五種類型屬性人格資料,沒有五行系統發展的成長性人格內容。
成長過程中,諸我會如何互動?
會如何互相牽制與衝突?
亦會如何互補與互助呢?
身心靈關係圖的諸我是處於成長中的,至少,都有八階的成長空間存在。
所以,影響成長的的關鍵驅動力是什麼?
也就是說,我想找到的是影響每個屬性成長與墮落的決定因素,以及每種屬性的成長與墮落的因素之間又會如何交互影響,以及決定每種屬性之所以得以發展成形的原始驅動力。
除了張明欽有明確表示水性人的「感覺」是重要因素外,剩下的少有這方面的描述。
雖然可由人格逆推去猜測,但終究太費工,也不可靠。
所幸,有本書是研究五型小孩的。
由於是以還未成長起來的小孩作為觀察對象,也是為了治療這些偏態發展的小孩而研究出來的內容,所以勢必得了解小孩們是如何變成這個樣子的,方能慎重的對「證」調治。
即,此書是去探索小孩們成長與阻礙發展的原始驅動力與干涉因素,並根據其原始驅動力,尊重其發展成長,並解決排除干涉因素,期許小孩們能夠發揮本性特質,且能健康愉快生活的一本書。
由於是小孩,屬於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容,其資料的呈現,比研究成人的人格資料要更貼近人格行為的心理本質。
下回,便讓《火孩子,水孩子:從五行幫助 ADHD 孩子專注與自主》此書來補足吾所認為可以充實所缺的概念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