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葛亮讀書時的朋友,是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廣元。除了崔州平,大家後來的記錄都是在曹魏當官。
基本上,孔明在學時期是個吹牛大王,都說自己有管仲樂毅的才能。大部分的人都不當他一回事,只有徐庶跟崔州平願意跟他往來,並且認為他確實有那麼行。
不打誑語,不只演義,正史中確實也是徐庶跟劉備說,諸葛亮一流也,要劉備親自去三訪。石廣元跟徐庶是同鄉,也是好朋友,特好的那種,所以也帶上了跟孔明熟識。
你知道,徐庶本來是任俠道的劍客,殺過人被綁上刑場,還好魯夫把他救走,不過因為他認得路所以沒有踏上偉大的航道。
後來徐庶去讀書,同學大多看不起他,8+9還刺青,唉唷。
不過徐庶既然決定從良,也沒有掏出金箍棒把同學揍一頓,就是為人巴結一點,幫大家把晨間掃除都給做了,好好服侍老師,對同學恭敬有禮,大家才慢慢接受他一起上課。
徐庶可是智力96的,一起聽課的話,同學沒一個比得上他。
石廣元也是機靈,就跟徐庶表示大家都是潁川人,交個朋友如何?
後來潁川遭李傕郭汜洗劫擄掠,許多人都逃往荊州。徐庶也算是有勇有謀道上混過的,護著朋友又算得了什麼?
卻說孔明這嘴砲俠,學生時代都說石廣元跟徐庶的才能,應該可以當到刺史郡守之流。後來,除了諸葛亮大家都在魏國當官,石廣元確實也當上了郡守。
不過徐庶則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今天興致好說明一下,御史台是西漢第一的監察單位,以御史大夫為首,中丞為副。
西漢的升官流程,是出太守,入九卿,治三輔,領御史,然後可為丞相。那東漢因為不用丞相制,改三公制,所以御史大夫就升上去變成司空,你看曹操也是先當曹司空,再做曹丞相的。
喔,總之御史臺就改由中丞當老大。雖然一度改為九卿少府下屬,不過其監察職責不變。更不要說,徐庶還有加掛右中郎將,東漢最後一個右中郎將是朱儁呢。這兩個職責合在一起,都足以判斷,徐庶當時應該是曹丕相當親信的重臣。
曹丕那種會設錦衣衛都不奇怪的性格。
然後,諸葛亮在曹叡年間北伐,聽到兩個朋友的成就,嘆息:「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其實很值得多想一想,可以有不同答案,但單純相信孔明真的表示徐庶二人的官職很小,就太天真了。
我怎麼想嗎?這樣說吧,石廣元繼續當郡守,諸葛亮很可能必須跟他交兵。雖然石廣元的任職處不明,但另一個朋友孟公威,其實就是涼州刺史孟建。
諸葛亮的說法,如果曹叡信,那石廣元升官就是回朝廷;如果曹叡疑,也必定會把石廣元跟孟建調走。
要知道,這些朋友如果交戰會投降?早就去蜀漢謀求功名了留在曹魏做啥。再加上朋友的本事,諸葛亮是知道的。那個民心士氣是穩的,諸葛亮可不好打。
至於徐庶,細節不同道理應該也是相同的。
簡言之,諸葛亮真是不希望曹叡「用」他的朋友。
講到孟建,還是不能不提諸葛亮在曹魏最重要的筆友。不是別人,正是司馬懿。
大家最熟的當然是下戰書,寄女裝的部分。其實諸葛亮出祁山時,就寫信給司馬懿,轉請杜襲問候孟公威。這也是為什麼我上面會有那個判斷。基本上也還是個戰術運用,而且這種心理政治戰的話,會跟諸葛亮書信往來的,也不只司馬懿一個魏臣。
「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羣、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欲使舉國稱藩。」
那是劉備剛死的時候,而差不多也是這個時期,司馬懿也有寫信給諸葛亮,內容只被記載了一句。
「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歎述足下,不去口實。」
黃公衡就是黃權,大致可以推斷,這是司馬懿勸說文的開場白。拉了一個蜀漢的熟人……黃權在夷陵之戰中因為被斷了退路,所以投降魏國,很得曹丕跟司馬懿的欣賞。
拉個熟人,說他這麼好棒棒,每次提到諸葛亮你,也是讚不絕口。
後面沒意外就是一些,敝人景仰已久,像你這麼聰明的人,一定知道時勢如何如何,我大魏如何如何,應當做出明智決定如何如何。
其實黃權也曾表示過,自己跟劉備、諸葛亮是推心置腹以誠相待的。
諸葛亮就不一個個回留言了,直接PO一篇文:強就了不起逆?項羽也很強啊,王莽也很強啊。還不是被劉邦劉秀打個蛋散。
曹操也比曹丕強啊,幾十萬兵來漢中跟我們交鋒,也是狼狽撤退啊。回去還沒多久就死了,你們跟我吹什麼天命我就問?
諸葛亮總是很嗆的。
不過最後附帶一提,曹叡後來有問黃權,你覺得天下正統應該是三國的誰?
黃權表示,以天象來說,熒惑守心就是皇帝駕崩。那一年曹丕死了,劉禪跟孫權都沒事,不言自明。
有時候看這些人隔空鬥嘴都是挺趣味的。
附錄:
「熒惑守心」是什麼?就一個大凶的天象,我們不用真的知道長怎樣除非你要寫小說作動畫。
這個天象對應的現象,在先秦兩漢主要有三大記錄。
注意一下,主要是「觀察到熒惑『將要』守心」他們就會靠北靠腰,結果往往不一定是真的守心。
一個是黃權跟曹叡談論的版本依據:「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乍看因果好像是「熒惑守心」則秦始皇死。其實那一年關於秦始皇會死的預言很多。
再來,發生在春秋,宋國觀測到這個現象,宋景公就問啊是會怎樣?
負責的天文官表示,熒惑代表天罰,心就是我們宋國的位置,熒惑守心表示你要受到天罰……這什麼必死發言,他後面連忙補一句,但是可以轉移到宰相身上。
宋景公說,宰相要治國,弄死他不對吧?
天文官又說,那就把災禍轉移到百姓身上吧?
宋景公想想:百姓要是死光了,還有宋國嗎?
天文官再出一計:不然,轉移傷之歲收,這樣就不會有人死了?
宋景公大怒,歲收出問題,百姓要餓肚子,死傷一樣很慘重。我看還是我一個人死一死吧。
天文官大喜再拜:國君有此善心,上天必可憐見。
結果那年熒惑(火星)就真的沒走到心的位置,宋景公也沒死,可喜可賀。這才是熒惑守心的基準版。
第三個則是發生在西漢末年的應用版,熒惑守心當年,皇上找了一個大臣來「轉移」。不是人人都宋景公嘛。
可笑的是,大臣奉命自殺,結果下個月,皇帝還是死掉了。
如果對「熒惑守心」一知半解,那就會認為,結果是剋死皇帝。實際上,熒惑守心本來就是「國君接受天罰」的表現。也就是黃權說:「熒惑守心體現在曹丕身上」,其實真正的意思不是「曹丕乃真命天子」。
而是「曹丕做得最爛」。
這還不是本故事最絕妙的地方,最狠的是,裴松之把這件事,注在「曹叡要死」的那一年。隔年,黃權也死了。
問題根本不在熒惑在哪裡,而是君與臣與民之間的關係。
而接下曹叡「天下」的那個人,便是另一個宰輔:司馬懿。
所以你說這些天命有沒有道理?我看老天爺才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