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騰說自己是忠良之後,指的是漢伏波將軍馬援。伏波是馬援最後的稱號,打荊州(含)以南基本都用這個,正所謂中原之外皆蠻荒,馬援是個專門討邊的大將。
光武帝劉秀爭霸天下時,馬援投身西涼,後來就開門揖盜,為劉秀平定了西涼。因為馬援在西涼待了很久,所以這邊有些自稱他子孫的人都不是很奇怪。
首先要明白的是,東漢末年的西涼之亂,嚴格說起來主角是韓遂。韓遂是西涼起義的羌人推舉的領袖之一,剛開始,馬騰就是加入漢軍的徵召,對抗韓遂等叛民。馬騰的媽媽也是羌人,他長得高大,鼻子也很高大,性格又好,很得其他人的敬重。於是,馬騰就殺掉了涼州刺史,跟韓遂等人展開合作。
西涼的記錄不是很詳細,你也很難去說,是不是漢人壓迫羌人太兇,導致這樣的發展。又或者這些混血兒特別兇惡不講信義之類的。
看你要怎麼想。但馬騰的經歷是真的很反覆。
西涼從此變成他們的地盤,反正各地也割據了不差這一塊。但董卓想要邀請他們支援,馬騰韓遂就又願意「歸漢」了。
只是馬騰到達關中時,董卓已經被害。這個時候,李傕給馬騰加了封,卻故意忽略韓遂。
然而,漢獻帝身邊的大臣,就趁機聯絡了馬騰跟益州牧劉焉,準備要反殺李傕郭汜。劉璋的哥哥就在這次失敗中被害,所以才輪得到他接手益州牧。
基本上,馬騰雖然沒有真的參加衣帶詔,但這次行動的性質極為類似,也為他在後世演義中搏得了忠臣之名。
行動失敗,韓遂這時很講義氣的來救援馬騰,兩人許是因此結為異姓兄弟,但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回去西涼又拚殺起來。一直到鍾繇出鎮關中,商請另一個西涼地頭蛇韋端給兩家說和,馬騰才撤出西涼,久居長安。
但當高幹郭援叛曹操作亂時,馬騰又想要跟人家一起搞了。最後還是給張既說服,才一直到死都不再反亂。
一反漢,二反李,三反韓,四反曹。要說到反賊的程度,馬騰才是當代佼佼者。
要說脈絡也不是不能拉一條,前面說,涼州地方官或許太過壓迫羌人,所以馬騰反。董卓出身西涼,他若是願意接納這些涼州軍閥,允諾改善羌人生活,馬騰韓遂信他也是有理。
這帳,只要李傕不認獻帝認,馬騰還不靠向漢室大旗?
至於跟韓遂打仗,那是生存競爭,韓遂可也不是什麼好鳥。
最後的反曹,馬騰到底也沒動起來,或許畢竟志不在此吧。
《典略》記載,馬騰駐守長安時「待士進賢,矜救民命,三輔甚安愛之」。
比起野心家,我更願意相信,馬騰是個仁愛之君。
那將會更好解釋,馬超為何在西涼始終有死忠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