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樺澤紫苑 #《最高學以致用法》
#學習法 #學以致用
#輸出比輸入重要 #長期記憶能夠學以致用才有學習效果
日本精神科醫作家樺澤紫苑在其著作《最高學以致用法》中提到知識「輸出」才是有效學習的重要關鍵。
因此,上課、閱讀,是輸入,大量接觸知識,予以內化。表達、書寫、接受測驗,則是輸出,而輸出之行動才能對真實世界帶來改變。
相較於讀十本書卻說不清任何一本書內容的人,讀三本書就能簡要說出三本書內容的人,顯然後者的輸出量更大。(p20)
有一個迷思是,很多只是看過書、上過課的人,或許可能只算「自以為懂」,因為他們並沒有把知識轉換成記憶,儲存進大腦。(p21)
這樣的輸入,不過是「自我滿足」,唯有確保「輸出量」,才能和自我成長形成正比。
輸出的四大基本法則
樺澤紫苑認為「輸出」有以下四種基本法則:
1.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情報,大腦會自動轉為長期記憶
由「海馬迴→顳葉」的過程,是形成長期記憶的流程。只要是經常使用的記憶,就會被判定為重要情報,轉存入顳葉區,以長期記憶儲存,不容易忘記。
在實作上,可以先背誦想牢記的事物,然後在兩週之內至少複習三次,將更容易記住。
2.輸出和輸入的循環──「成長的螺旋梯」
透過反覆的輸入與輸出,將可促使自己不斷向上提升。據作家立花隆所言:「只有透過無止境的輸入,累積形成多元而充滿自我風格的知性世界,才有辦法達到源源不絕的輸出。」(p26)
由此可見,能夠建立「輸入→輸出→再輸入→再輸出」的習慣,對於知識的累積和應用,有加分效果。而其中的「喜悅的心情」更是推動輸入輸出循環之重要關鍵。
歡喜學,反饋好;學習越有成就感,就會更喜歡學。
3.輸出和輸出的黃金比例為3:7
輸入過剩和輸出不足,會導致學習停頓,成效不彰。隨著記憶衰減,提取效益也會相對變得困難。讀越多,忘越快。
因此,與其花更多時間閱讀輸入,不如花更多時間進行提取練習,使記憶更為深刻,概念應用也更容易串連。這就是為什麼「與其死背課本,不如多多解題」學習更有成效。
4.檢視輸出結果,將經驗活用在下一次
在「輸入輸出循環」的步驟中,最重要的一環,莫過於確實「反饋」。
所謂的「反饋」,是指評估輸出的結果。簡單說,就是包含重新檢視、反省、改善、修整方向、細部調整、探究原因等等,都是反饋的範疇。
思考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有什麼不足?下一步該怎麼辦?經過思考和整理,透過反饋修正行為方向,於下一次的輸入過程中予以調整,將能讓自己有所成長,更加進步。
刻意練習、熟習訓練、改正錯誤不貳過,都是彌足珍貴的進步。
不運用,何需學?
說真的,學習方法百百千,真要全面學習,怎麼也學不完,還不如依著自己的需求,選擇合用的即可。最好立刻就可派上用場,也很快就能判斷出方法是不是適合自己運用。
正所謂萬法不變其宗,我們不能忘記學習的終極目標還是要能運用,不運用的話,學習再多最後也終將遺忘,等於白費工夫。
因此,把握學以致用的法則,找出讓學習不無聊、不困難又有成就感的方法,將可令自己更樂於學習,形成動力。
APA書目
樺澤紫苑(2020)。《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原書名:学びが結果に変えるアウトプット大全,賴郁婷譯)。台北市:春天出版。
ISBN:978-957-7412607
參照頁碼:p18-p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