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德入門未久,便被指派負責一項小型案的預算提報。他心中雖有些忐忑,卻也自信過往衙門訓練已令他邏輯清晰、紀律嚴謹,不至於失手。豈料,當他首次打開那份年度預算表,頁數竟多達百餘,橫格如陣、直列如牆,每個數字皆精準排列、編碼分區,密密麻麻,彷彿一幅無聲殺陣。
初讀無門,他翻查三日,仍如入霧中,進退不得。每筆支出,不只需依據計畫項目分類,還得釐清兩種不同的預算體系,並且須讓其相互對應,預算結構更有「公務預算」、「歲入」、「歲出」、「基金預算」「基金來源」、「基金用途」、「業務計畫」、「工作計畫」、「分支計畫」、「一、二、三級用題別」等多層結構。其間交錯如同奇門遁甲,若不細查,稍一錯配,便是「科目錯置」之失,重則打回重編,輕則自損威信。
他這才知曉:「預算,非為報數,而為用心。」
教育門有言:「文不懂預算,如劍客不識氣脈;只識章表,不解數據,終難入堂登殿。」指導他預算的師姊段青槿,曾言:「編預算,實乃修心之道」。她遞給他一本舊冊,上書《前人經費軌跡錄》,內記錄十餘年案由、費用對照與實支分析。
懷德視若寶典,日夜翻讀,將各類常用經費編列套路抄寫成冊,編為「算經筆記」數篇,逐漸理出脈絡,而後悟得《算經開道訣》。其精要之處,即為『精準計列』。你要先知所需,再明其據,不得多言,也不能少算。每一筆支出,都是為將來預留兵力,不能亂配,不能瞎撐。」
他興高采烈的與段師姐分享自己對於《算經開道訣》的領悟,師姐輕嘆道:「你已得預算入門之道,但我觀《算經開道訣》方屬初始,而後仍有持續精進之處,當此之時,應屬第一重境界」。
然而《算經開道訣》也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他前後共花費6年時間逐一領悟,起初他習得「基本列支式」,用於日常行政;進階後練習「人事分算式」、「物資採購式」、「旅支拆解法」;再往後,逐一拆解費用結構,並統整為「專案申請式」,處理計畫補助。這些式子,對外人無趣如算式,但於習者而言,卻是見山識脈、見數破招。
然修行不只在於記公式,更在於悟心法。
某次,主辦一項學堂設備改善案,須向中央爭取預算。他查得去年有類案遭退件,理由是「缺乏量化效益與歷年支出依據」。他不甘重蹈覆轍,便著手整合五年來設施汰換資料,調出設備老化照片、報修紀錄、師生問卷,並列出更新後預期使用頻率與維護成本落差。
報上後,此案不僅核准,連中央督導也稱:「此報非單列數,更有證明其用。」
段師姊見報通過,只輕聲說道:「你算經之境已達二重。」
這番歷練讓他體會,《算經開道訣》之道,不在錙銖計較,而在識勢用心。預算乃治理之基石,編列得法,則事有餘裕;未審其本,則動輒掣肘。正如習劍者識風、識氣,文官亦須識數、識理。
某夜,他收拾完資料,翻開初入府時的預算草稿,回想那時連「用途別」與「科目別」都混為一談,不禁失笑。如今他早已能熟記經費分類、對應科目、編列邏輯,並懂得推演未來所需,規劃當下之用。
他知道,《算經開道訣》仍有後式未參悟,但他已在門前,腳步穩定。
他心中默念:「筆之所列,不為填數,而為理局;數之所生,不為應付,而為行道。」
從此,他真正踏上「預算之道」,不再懼表格如陣,而以之為勢。這不是計算,而是謀局;不是報數,而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