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進了一次下部世界。
這次進入下部世界,沒有什麼奇幻的場景,或是清晰的畫面,大部分時候,我只是知道:我到了那個地方。就像一種狀態切換——我閉上眼睛、聽著薩滿鼓聲、在腦中走向那片水池邊的草皮,跳下去,然後進入一種內在的空間,一個可以看見自己的地方。
這次遇見的是幾個小朋友,應該說,是幾個我。
第一個小朋友,是在爸媽吵架的時候,躲進房間裡聽著音樂畫畫的我。
我沒有很仔細的看到她在畫什麼,但隱約知道她非常專注地畫著漫畫角色,想把每一筆畫得完美又漂亮。以前我會以為她只是想畫得好,但這次我在旁邊看著,慢慢意識到她只是想轉移注意力。外面的爭吵太大聲,太混亂,而她用畫畫的方式,或是聽著音樂,把那些混亂暫時推開一點。
那個當下,她並不是在享受畫畫或是音樂,而是一種自我保護,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不要被摧毀,而拿起筆畫畫和聽音樂,是她能夠感覺到掌控感的事情。
我想跟她說:「你畫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畫筆接住了那些情緒,那是你自己的方式。」「之所以如此喜歡音樂,是因為音樂總是能帶著你逃離一些混亂的時刻,接住你的情緒。」
因為碰到小時候的我的過程,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所以當我的療癒師朋友提議,我可以下去看看自己害怕衝突的原因,於是我就再試了一次~
這次我碰到高中時候的我,當時正值吉他社在準備成發表演的時候,我說了什麼、或是某個表情太明顯,旁邊的同學突然哭了,其他人跑去安慰她,而我愣在原地。當下的我,沒有說話,沒有行動,感覺慌張、羞愧,但同時也覺得自己很委屈,有一種不知道該不該道歉、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的狀態。
在旁邊看著的我,感覺到她不說話的背後,是害怕做錯事,怕破壞關係,怕別人難過是自己的責任。怕去修補,又怕自己修不好。她其實很想說話,但那時她不知道該怎麼說。
雖然現在好像也還是不確定在這個狀態下,自己該怎麼做 LOL、但至少我可以同理她,可以跟她說。「你那時候已經盡力了,站在那裡的你,很勇敢,我明白你的不說話,不是沒感覺,而是有太多的情緒在發生。」
這兩次下去的經驗,讓我看清楚了當下的情緒,以及讓情緒流動,雖然很多時候我會懷疑,那些畫面到底是不是真的。
會不會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劇本?會不會是曾經看過、想過的記憶?
但後來我發現,不需要分得那麼清楚。
重要的不是它們多具體、畫面多清晰,而是我開始能夠看見它們、承認它們的存在。而這樣的承認,讓情緒得以流動,慢慢鬆開,不再悶在身體的某個地方。
最後,因為對於「成長」一直都有一種感覺很痛苦的想像,於是我也決定透過進入下部世界,好好釐清自己對於「成長」的想法。
這次浮現了一段小時候和媽媽的對話。
她說:「你現在長大了,那我就不管你了,你自己決定。」我那時候都會很慌張,趕快說:「你不要不管我啦,跟我說要怎麼辦。」媽媽的那句話,對我來說像是某種界線的劃開,也是一種情感的抽離。
但奇妙的是,在現實裡,我常常還是會照自己的想法做決定,也就是說,我其實並不是想要被管,只是害怕沒有人在。
這段記憶讓我開始明白,自己對於成長感到痛苦的背後,藏著很多層次。
最表層的,是矛盾的心情。我一方面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怎麼做,但一旦真的有人給建議、劃界線,我又會覺得被干涉、不自由。這種來回拉扯讓我覺得自己很矛盾。
然後也有,對成長的誤解。我一直以為成長是: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所以當我感到迷惘、不確定,就會覺得自己還不夠成熟、不夠好。
同時還有一個感覺,是覺得成長很孤單。長大了就沒有人會在身邊,陪我做決定,我需要一個人面對做決定的過程、未知的結果,還要承擔結果。這個「一個人」的狀態讓我害怕,所以我常常不斷向外尋求依靠。我會想跟著一群人、想和別人在一起,「外在有人」讓我感覺到安全。但當外在的人們沒辦法給予我期待的回應,我就容易陷入責怪自己或怪別人的情緒。
這樣子的狀態,讓我常常陷入內耗又或者把愛我的人推開,直到最近我開始願意慢下來,問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在最近我也慢慢的有了一些答案,我需要有一個來自內在的力量,可以陪伴自己、安頓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迷惘。在不知道方向的時候,依然能夠穩住自己、陪伴自己,在未知中前進。
當我開始學著陪伴自己,一個人的時光就不再只是孤單。我可以停下來看看自己走了多遠,給自己鼓勵,允許自己喘息,也能單純地欣賞沿途的風景。
我明白了,孤單本身並不可怕,真正讓人痛苦的,是「內在沒有人可以陪我走」的那種空虛。但當那個內在的力量慢慢長出來,我就能說:「沒關係,我陪你。」這句話,不再需要別人說,而是我自己可以對自己說。
並且,當自己的內在力量逐漸穩固,我也開始遇見那些成熟的人,他們不需要管我,也能照顧自己,同時願意陪伴別人、尊重界線。
我們不綁住彼此,也不拋下彼此。我對於分別、分離、獨自旅行,也有了更多的安全感,因為我知道——我的裡面有一個會陪伴我的自己。
每一次我願意跳進那片水池、走進下部世界,就像是給自己一段靜靜的時間,好好看一眼:我在哪裡?那些從來沒被理解過的自己,還在等我嗎?
這些片段,慢慢拼起來,成為一種力量,讓我在日常裡,知道自己在走什麼方向、又為什麼要走。這就是我最近的旅程。
對於旅程裡看見的那些小時候的我,我還沒有更多近一步的想法,但至少我看見她們、理解了她們的情緒,然後讓情緒流過去。
旅程的最後,我的療癒師朋友邀請我給自己三個鼓勵,我說
1. 找到內在小孩的我很棒
2. 雖然有些情緒在潛意識沒有被辨認出來、但我有在做一些代謝負能量的練習,可以去代謝這些
3. 成長不是可怕的,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對自己負責任,會遇見一起走的人
下面是我在認識薩滿療癒的過程中,一些自問自答,也分享給可能和我有相同疑問的人~
關於薩滿是什麼?
過去的我,因為一部叫做「薩滿」的鬼片,讓我對薩滿感到恐懼,但透過療癒師朋友有系統的說明,我明白了薩滿是連結身邊本來就存在的大自然及動物的力量,透過意識的交流,獲得靈感,是過去古老社會裡的能力,現在我們只是把它學回來。
那下部世界是什麼?
「下部世界」則是薩滿傳統中的概念。在這個概念裡,世界通常被劃分為三個層次:
- 上部世界(Upper World):對應指導靈、祖靈、較高層次的智慧。
- 中部世界(Middle World):對應日常現實、靈性的現實、地球上的生命。
- 下部世界(Lower World):對應潛意識、力量動物、內在小孩、原始直覺與本能的力量。
進入下部世界,不是「往下墮落」,而是向根源、向本能、向潛意識的方向走。很多人會在這裡遇見自己的力量動物、內在小孩、過去的創傷,也可能遇見守護靈或重要的生命象徵。
在下部世界的旅程,很像對 AI 輸入指令,跟過去的自己調資料 😆更具體來說,很像是一種面對自己、向內探索的概念。一種深層的自我對話與覺察。用潛意識的語言,重新接觸:
- 壓抑的情緒
- 遺忘的本能
- 與自然、動物性的連結
- 受傷但仍活著的部分
這種探索,有時不需要任何畫面、甚至不需要清楚的解釋,只需要信任那個「我正在經歷這件事」的內在感受。
那「下部世界」是真實的存在嗎?
在薩滿的世界觀裡,下部世界確實被視為一個真實存在的空間,一個與我們這個物質世界不同的維度,它有自己的生命、邏輯、智慧與存在方式。而這個空間,只有透過意識擴展(像是打鼓聲、呼吸、意象、靜心)才能進入。
但在心理學(例如榮格)的語境中,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
下部世界就是我們的潛意識,是我們內在世界的深層象徵語言系統。
你在那裡遇到的動物、場景、記憶,不只是「想像出來的」,而是你潛意識用來跟你對話的方式。就像夢境:你醒來後知道那是「夢」,但它卻留下很深的感受與訊息。
所以,可以這樣理解:
- 對薩滿來說,下部世界是真的,是有靈的空間。
- 對心理學來說,下部世界是我們與潛意識對話的橋梁。
- 對自己來說,它的真實性取決於它帶給自己的感受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