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想到再次發文又已經是一年後的事情,我實在愧對我繳給伺服器商還有網域商的錢,我怎麼可以這麼浪費!最近的工作仍然忙碌,有種昏天暗地的感覺,唯有每天睡前把自己埋在書本裡才有種喘息的感覺,透過他人的文字去閱讀世界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像這本《進烤箱的好日子》一樣。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念頭居然是「終於從烤箱出來了,我感覺我大部分也都被烤熟了」
這篇雖然是讀書心得文,但也僅止於讀書心得,也許對書中的內容沒有太多提及,就只是我讀完這本書消化出來的東西,所以如果你抱有我如何分析書中的角色或內容而點近來閱讀文章,你可以趁現在快逃。
「語言是抓到一隻鬼」
很喜歡裡面說到「語言是抓到一隻鬼」這樣的說法,「……整個回憶的過程,就像是一場鬼抓人的遊戲,回憶是隱藏在陰影中的鬼,面對鬼,大部分的時間人們選擇逃跑和永無止境的追逐,而當開始動筆書寫,完成回憶錄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回過頭抓到了所有的鬼,完整了記憶的碎片。」我感覺我這一生的時間也都在當抓鬼特攻隊,針對我自己從小到成年、甚至是到了27歲了我才開始感受到比較完整的人生,那種感覺就像是:「我終於也把自己記憶裡的鬼都抓出來了 」那般暢快,我突然能夠接受那些我小時候不能接受或想逃避的事情了,這是否也是種我被烤熟了的證明呢?
也許這是所有在自己年紀還小時就經歷過爸媽離異的人們的共同創傷,我的爸媽也在我好小的時候就離婚,從幼兒園開始我就過著被切割的周間,周一到周五在平鎮的爸爸家,週六一早媽媽會從台北搭火車來中壢接我上台北,週日晚餐過後媽媽會帶著我從台北回到中壢,然後再自己搭車回台北。媽媽想讓我明白即使他們離婚了,她還是不會消失、她還是很愛我。直到我國小一年級她到深圳工作的時候,送她去機場的路上我還是深深感到自己被拋棄了。而我是在長大了之後才知道,媽媽這樣平日辛苦工作,周末還得用兩倍的時間特地來接我去她那裡,是多辛苦的一件事情。
我與大我14歲姊姊的感情那時也不好,我覺得姊姊不能理解我的苦楚,她活著大部分的時間爸媽感情都好,會全家出遊、有好多我沒擁有過的回憶。她大概只覺得那時的我是個煩人精,她必須在小小的年紀就成長為一個在家裡需要代替母職的人,我就是她享受與同齡人相處快樂時光時必須帶上的累贅。那時候的確嚮往與大自己好幾歲的人交往,自溺於自己因為環境必須早熟、必須成熟的心理壓力,想讓自己盡快成為獨當一面的人,所有的情感都必須壓抑,都必須被擀麵棍不斷來回輾平。
然後我才明白,不是所有的大人都會成熟,有些人也仍是在逃避那些鬼,他們長不大,覺得未成年的人刺眼,因為自己的眼神裡已經沒有光。
「任何熬過童年的人都有足夠支撐他之後的人生素材。」
後來的我還是長大了,經過風風雨雨結婚了,看了很多書,做了很多諮商治療,在各式的文字裡不斷去把自己回憶中的鬼抓出來一一裝進麻布袋裡丟掉,我也終於能面對自己成長過程即使坑坑巴巴,我還是把自己烤成了一袋不錯吃的餅乾。成長的過程中我恨過很多人,恨著爸爸媽媽新交的男朋友、女朋友,恨著姊姊說著沒有同理心的話傷害著我,羨慕別人擁有正常的家庭。或媽媽不經意的語言傷害。
可是就有那麼一些時刻,我想我和阿丹最後聽到媽媽看完回憶錄後脫口而出的那句話的感受是一樣的,媽媽會在某些時刻低語著和你道歉,說對不起沒有給你一個夠圓滿的童年經歷,這是媽媽一輩子想彌補都沒辦法彌補的事情,可是妹,我想讓你知道,你沒有被拋棄。
在那些話被說出來進到我耳朵後,我覺得我靈魂裡最大的那隻鬼冒出來被太陽烤乾了。我已經能夠明白,所有我成長中經歷過的苦,也同時在折磨著他人。我不是萬裡挑一的受害者,我只是剛好和其他人有那麼一點不同。不再怨嘆、不再抱怨,和所有過往的事情握手言和。而也是從那之後我才真正覺得自己成為了一個完整的人。
近年來我跟家人的關係是也越來越好,說不上多親暱,但我們能正常溝通、見面、吃飯對我來說已經是最好的進步,我能很自在地和他們說上話聊個天就已經是謝天謝地,我也終於讓自己的姊姊追蹤被自己列為最私密、說最多真心話(也最多廢文)的IG。
寫在最後
書讀得很快,兩天就看完,也許是敘事的手筆太過流暢,所以每次翻書就能順順的讀了好大一段。(也或許是因為我想要趕在周末與朋友見面前把書看完才能借給他,有這樣的壓力存在)
我們至今還是喜歡去找他人暢聊自己的回憶、對答案,會去和朋友、愛人、家人聊到以前我們怎麼樣怎麼樣,然後你會發現每個人的記憶都有點出入,每個人的記憶裡重點都不太一樣,但四處拼湊出來的回憶也是很寶貴的,因為我們都共同記得這些回憶阿。
把《進烤箱的好日子》讀完之後,好像也把自己腦中的回憶錄也給跑馬燈了一遍。把書闔上之際,我也好好地哭了一場。李佳穎寫了很多,關於童年的自我認同,關於家人羈絆的糾結,關於青少年剛萌芽的愛情探索,關於女性從苦至今一直以來顛簸的路,關於把自己用手術刀劃開再一針一針細細縫上自己的過程。
我希望每個人讀完之後都能烤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看更多林檎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