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看這本書,是因為在閱讀《人人都能上手的資訊圖表設計術》這本書時,書末作者推薦的書單。查了一下,這本書的作者是知名商管書籍《第五項修練》作者的師傅,想說應該會很有趣,所以決定好好閱讀一下。
先說結論,這本書並沒有詳細的系統思考方法論或是執行步驟,比較像是作者通過對於各種問題的觀察,歸納出複雜系統的幾項元件、特色、常見的錯誤、如何改善系統等,並舉了許多例子,讓讀者知道能夠對照、理解。
作者透過這本書,試圖讓讀著知道「系統是相互關聯的,並非線性的」。比如有一天你發現你家的蘋果樹長了很多毛毛蟲,他們把你的蘋果吃得一乾二淨。一怒之下,你買了殺蟲劑回來,噴好噴滿。心中想著”終於把害蟲都清除的掉了,今年的收成應該會很不錯”。然而,過了半個月,蟲蟲大軍又回來了,把你的蘋果吃得一乾二淨。
這時候你可能會覺得,可能是我的藥噴得不夠多,才出現了更多的蟲蟲。因此,你增加農藥使用量,希望把蟲蟲殺死。但藥噴得再多,也還是有蟲害出現,甚至越來越嚴重。無助的你,只能持續的噴藥、噴藥、噴藥,並期望這次噴藥後,能解決果樹的蟲害問題。
這時候,我們不妨試試系統思考,看看能否找盲點,解決這件問題。
什麼是系統思考
首先,我們先來簡單的說明一下什麼是系統。所有的萬物都生活在系統中,每件事情都透過一些方式彼此相連、比次影響。比如河川上游的工廠廢水和你的腸胃健康有連結、隔壁同事的腸胃蠕動和你的鼻子有連結。系統思考就是用簡化的方式,把生活中生活中的連結呈現出來,並試圖讓系統更加完善。
系統思考的三要素
系統包含了三個元素,分別為「要素」、「連結」、「功能」。「要素」比較像是整個系統中可以觀察到的數量。比如果樹數量、害蟲數量、鳥類數量、農藥用量。也是系統中較容易察覺的東西。
「連結」則負責串起各個要素,讓要素的量變多或變少。比如捕食會串連”害蟲數量”和”鳥類數量”。毒死則會串連”農藥用量”和”害蟲數量”,但同時也會串起”農藥用量”和”鳥類數量”。有時候要素和要素間的連結並不是這麼明顯,有時候也會有些迴路進行調節和增強,因此在設計系統時,必須仔細觀察、思考。
「功能」則是系統中最難察覺的部分。一個系統的存在,一定有個功能或是目標。比如你研究害蟲對果樹之間的系統,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害蟲的影響。有時候,系統實際上的功能和名目上的功能可能會不一樣。比如你宣稱要消滅害蟲,但卻讓害蟲數量越來越多。無法達成功能的系統,就有改善的可能。
直線性思考 VS 系統思考
初步了解了系統思考的各項元素,那麼就來說說系統思考能帶來什麼幫助。我們同樣用害蟲的例子,分別探討直線性思考和系統思考的差異。
首先,我們要探究的是害蟲的數量,因此我們把”自己田的害蟲數量”放在中間。如果不深究這套系統,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己田的害蟲數量”增加,所以我們增加”農藥用量”,接著就會”毒死害蟲”,最後會讓害蟲數量下降。邏輯就像下圖一樣,是一條直線,很直觀、很好理解。

直線性思考示意圖
然而,增加農藥用量並不能減少害蟲數量,就代表這個系統圖有些沒考慮到的部分。因此,我們開始思考有哪些要素可能會增加”自己田的害蟲數量”。透過觀察,我們發現害蟲會產生後代,所以”新出生的害蟲數量”會有影響。此外害蟲也會從附近飛過來,所以”隔壁田的害蟲數量”也會有影響。
再者,增加農藥用量除了會毒死害蟲外,也會讓鳥類中毒。鳥類數量減少後,”自己田的害蟲數量”和”隔壁田的害蟲數量”則會同步增加,抵銷噴灑農藥的害蟲減少效果。此外,當你發現害蟲數量減少後,為了成本考量,你就會”減少農藥使用量”,導致”害蟲中毒”狀況減緩,最終又讓田內的害蟲數量恢復原狀。
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到,只透過噴灑農藥是沒辦法根治害蟲問題。你痛定思痛,決定把能思考到的系統畫下來,整個系統圖會如下面這樣。

系統性思考示意圖
當然,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示意圖,真實狀況會受到更多因素影響。像是害蟲抗藥性、其他益蟲數量等等。我們必須透過不斷觀察、嘗試,找出最合適的系統圖。
系統思考的功用
好的,當我們費盡心力畫出了系統圖之後,要如何透過系統思考協助我們改善現況呢?作者在書中列出了12個系統改革方式,讓我們可以做為思考的方向。因為內容有點多,我就簡述幾個印象特別深刻的方式。
首先,「數字」是系統中的各項常數或是參數,比如多噴灑1公斤的農藥,可以降低1%的害蟲量。對於習慣直線性思考的我們來說,數字應該是最重要的元素。但對系統來說,透過數字來改善系統的效果,其實是最沒有效率的。從前面提到的思考圖就可以看出,影響害蟲數量的還有鳥類數量、隔壁田的害蟲數量等。所以說,當你只透過調整系統中的「數字」,較難改善整體系統的成效。
「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是本書提到的另外兩個系統改革點。「增強迴路」就像是脫韁野馬,A元素的數量增加,會讓B元素數量增加,最後又讓A元素的數量再增加。有點類似「從A到A+」中的飛輪概念。以上面的系統圖來舉例,”自己田的害蟲數量”越多,”新出生地害蟲數量”就會越多,當這些害蟲長大後,又會讓”新出生的害蟲數量”增加。這樣一個強化一個的狀況,就是「增強迴路」。

增強迴路示意圖
「調節迴路」則是另一個概念,A元素的增加會讓B元素增加,但B元素增加,則會讓A元素減少,進而又讓B元素減少。A、B兩個元素互相影響之下,最後會達到一個平衡。以上面系統圖來舉例,當你發現”害蟲數量”減少時,你就會減少農藥的使用量。當”農藥用量”下降時,”害蟲中毒狀況”就會減少,使得”害蟲數量”又會增加;”害蟲數量”增加後,你又會增加農藥使用量,最後害蟲數量和農藥使用量會達到一個平衡。這種兩個元素互相對抗,最後達到平衡的迴路,就稱為「調節迴路」。

調節迴路示意圖
本書認為,「增強迴路」和「調節迴路」是會自動化進行,我們只要在關鍵點做控制,就可以讓系統自動增強化或是彼此抗衡。因此這兩者是改善系統成效的重要元素。
如何和系統思考共存
最後,作者給了幾個我們在使用系統思考時,應該要保持的心態。像是我們要把自己的想法攤在陽光下,就像是畫出系統思考圖,這樣才能透過視覺輔助,了解我們思考的盲點。此外,當我們在設計一套系統時,我們要為系統設計反饋共能,也就是放入一些調節迴路。這樣才能避免系統衝得太快,最終導致崩潰。
如同我在最前面說的,這本書算是提供一個觀念,讓我們盡量避開直線性思考,用更為系統、全面的方式來思考一件事情。但實際上要如何執行,很難單看完這本書,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方法論。我在畫上面的害蟲系統示意圖時,也是邊做邊翻書,試著做出一個雛型出來。
不過,作者在書中提到一些系統思考的邊界、時間延遲、緩衝器、公共資源悲劇等概念,因為篇幅問題,這邊沒辦法完整呈現出來。本書的內容還是相當豐富。大家有機會的話,還是可以仔細閱讀,並在生活、工作中試著實踐看看,也許能替你手上苦惱的問題找到一個解決方法。
書籍資料
- 書名:系統思考:克服盲點、面對複雜性、見樹又見林的整體思考
- 作者:Donella H. Meadows
- 譯者:邱昭良
-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 出版日期:2016/01/21
- 閱讀日期:20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