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最喜歡的書是Dolly Alderton 的《Good Material》(似乎沒有中文翻譯)。這本書拆解了一段已經走到盡頭的感情,聚焦在Andy, 一個三十五歲,頭髮開始微禿,沒有名氣的單口喜劇演員身上。他被在一起四年的女友Jen提出分手,從此遁入一段自溺的感情探索。
(有雷書評)
Andy 一直深愛著 Jen,在被分手後,他瘋狂重溫他們曾經一起笑過、吃過、擁抱過的每一個時刻。他就像個孩子,失去奶水後持續的閉上眼睛回憶奶水的溫暖,而不是站立起來尋求生存。在失戀的痛苦中,他不是往內探索或自我反思,而是選擇沉溺、自憐、自怨。他從未勇敢面對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自己要什麼、為什麼總是感到不安,等等問題。即便身邊朋友、同事一再建議他將這段情感經歷轉化成創作素材,他也只是消極地抗拒,繼續抱怨自己單口喜劇秀乏人問津、經紀人毫不在意他的才華。他期待被拯救,卻從不主動創造改變。他不曾理解就是這樣不成熟的生活態度,把他的愛情一點一滴耗盡。Andy不是壞人,也不是不愛人,但他缺乏行動的能力與自我意識。他逃避責任、抗拒成熟,總以「我只是做自己」為由對抗社會的期待。但這份看似不落俗套的個性,在愛情與生活的現實面前,逐漸顯露出稚氣與破綻。Jen 一開始被他的不羈吸引,覺得他像是不被社會教條劫持的人,活得真實而純粹;但最終她看清了:這並非自由,而是一種停滯,一種拒絕成長的姿態。而她,已無法繼續等待一個不願起身的靈魂。
Jen 是一個既清醒又有深度的角色。她不是那種戲劇化或決絕的分手者,而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誠實面對自己與感情本質的女人。她不是想要一個完美的伴侶,而是想要一個可以一起面對未來、有行動力、能自我覺察的人。與Andy在一起四年後,她逐漸看出兩人之間的根本落差,她看見自己不再想過一種「等待他變得更好」的生活。她無法繼續在一段關係中當唯一清醒的那一方,扛起兩人的未來。
"I wish I'd known that it isn't anybody's job to stay in a relationship they don't want to be in just so someone else doesn't feel bad about themselves."
這是一個頭腦清楚的女性。她不是冷酷,而是懂得自我尊重。她不想因為內疚、因為 Andy 的脆弱,而綁住自己的人生。她的離開是一種清醒而痛苦的選擇。不是因為放棄愛,而是因為愛已經不足以承載未來。Jen這個女性角色真是寫得太好了,很立體的詮釋了一個女人獨立追求自己想要的未來,以及這段路途裡的徬徨猶豫。她會懼怕,但同時也充滿勇氣與魄力。她超帥。
書中並沒有讓Andy透過一場大夢頓悟從而轉變為理想型男性,反而誠實地保留了這份遲鈍與摸索。令人欣慰的是他在這趟旅程笨拙的步伐中,偶爾也有領悟的閃光瞬間。他一點一滴的理解自己從來沒有好好喜歡過自己,卻期望 Jen 的愛能補足那份內在的空洞。
“I'm sorry that I loved you so much more than I liked myself, that must have been a lot to carry.”
故事的最後,Andy還是會猶豫、會想念、會重複錯誤,但他開始學會停下來思考、開始嘗試不那麼戲劇化地面對現實。他對於 Jen 的感情,從執著變成了接受,從「非她不可」變成「她是我曾經愛過,也放過的人」。
這是一本動人的書,故事結尾這麼寫著:
He opens his arms and we hug. I wish him luck for all the shows in the run-up to Edinburgh and we say that we'll keep in touch, even though we know that we won't. we hold each other for a while, then we say goodbye. As I leave the pub, I look back to see him sitting down to talk to everyone who wanted to talk to him. I turn on to a street I don't know and make my way home alone.
安靜的夜裡,她踏上那條不知名的街道,獨自往回家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