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股

總經
自美國於 2025 年 5 月取消來自中國低價包裹的「小額免稅」政策後,全球貿易格局加速重塑。對中國及香港貨物課徵最高達 145%、後降至 30% 的高額關稅,導致亞洲至北美航空貨運需求年減 10.7%,中國發往美國的低價電商貨運量大減 43%,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市占降至 7.1%,創 2001 年以來新低。台灣和越南因此受益,在美國進口商品占比皆升至約 6%。其中台灣受惠於 AI 對半導體需求的激增,美國亦與越南簽訂協議,將對越關稅由 46% 降至 20%,部分商品甚至享零關稅待遇。儘管美對中商品課稅高達 35%,中國態度相對平和,同時美國恢復對中供應飛機引擎與晶片設計軟體,波音也恢復交付中國。
美國保護主義波及加拿大、日本,前者面臨 50% 鋁關稅威脅,後者恐面臨出口關稅 24% 至 35%,尤其汽車、鋼鐵及鋁材稅率可能升至 25% 及 50%。日本尤憂美國對其汽車徵收高關稅。印度則準備對美國出口課徵報復性關稅,影響規模達 29 億美元;相對地,印尼擬對七成美國產品實施零關稅。
川普推動的《大而美法案》,規模超過 3 兆美元,擬永久化減稅、提高國防與邊境支出,卻削減社福,恐使美國每年赤字增至 2 兆美元,人均債務由 23 萬美元飆升至 42.5 萬美元。達里歐警告,美國償債成本恐從 10 兆增至 18 兆美元,其中光利息即達 2 兆。該法案產業影響分化,化石能源、國防、半導體受惠,但 AI、科技業、電動車、再生能源、高教及醫療成為輸家,特斯拉恐因補貼取消每年損失 12 億美元,引發全美多地抗議。
川普持續施壓聯準會降息。儘管美國 6 月新增非農就業達 14.7 萬人,失業率降至 4.1%,高盛仍預期 Fed 可能於 9 月起連降三次息。川普顧問甚至考慮由財政部長兼任 Fed 主席,挑戰央行獨立性。
AI 技術快速進展,也加深經濟與社會轉型。福特預期 AI 將取代一半白領職位,Anthropic 更稱未來 1 至 5 年半數入門級職務恐消失,失業率可能飆至 10% 至 20%。英偉達股價續創新高,市值逼近蘋果。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反對《大而美法案》。同時,AI 帶動數據中心耗電恐於 2030 年翻倍,而貝萊德的比特幣 ETF 在短短 18 個月即管理 760 億美元。
地緣政治緊張加劇,美國計劃限制輝達等晶片出口至東南亞;中國軍事支出持續增長,並新增先進戰機 300 至 400 架。伊朗對以色列發射導彈雖在 6 月停火,但衝突陰影猶存。中歐貿易摩擦升溫,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課徵五年反補貼稅,中國則對歐盟白蘭地展開反傾銷調查。
亞洲半導體競爭激烈,台積電預計 2028 年量產 A14 製程,英特爾及三星則延後先進製程時程。三星更因晶圓代工業務虧損,推遲美國德州新廠完工。
歐洲則面臨極端高溫、貿易壁壘及經濟成長放緩的多重挑戰,歐洲央行本月預計維持利率不變,德國則大舉軍購 250 億歐元採購 3500 輛坦克及裝甲車。
金融市場方面,美股屢創新高,但美銀警告「大而美」法案恐催生夏季泡沫,建議標普 500 指數突破 6300 點後減碼。美元上半年貶逾 11%,創半世紀最差紀錄,美財長仍堅稱美元地位穩固。印度散戶在衍生品交易一年內累計虧損達 210 億美元,當局並勒令簡街資本禁入市場並沒收 6 億美元非法獲利。
在產業動態中,福特宣布召回 20 萬輛車,特斯拉則因銷量衰退連續兩季下滑。AI 在醫療領域展現潛力,OpenAI 與微軟工具能準確診斷重大疾病,馬斯克旗下 xAI 融資總額已達 100 億美元,目標 2027 年實現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