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股

2025 年 6 月,美國製造業活動分歧,ISM 製造業 PMI 為 49%,持續處於收縮區間,新訂單連續五個月萎縮至 46.4%,顯示關稅與經濟放緩正抑制需求,就業指數也連五個月下滑至 45%。不過,生產指數則結束三個月收縮,回升至 50.3%,略現回穩跡象,惟價格支付指數升至 69.7%,反映原物料成本持續上揚並轉嫁給消費者,增添通膨壓力。與此形成對比,標普全球(S&P Global)的 Markit 製造業 PMI 終值達 52.9,創三年新高,顯示部分企業為因應關稅而積極拉貨與補庫存,支撐生產動能。
勞動市場展現韌性。5 月 JOLTS 職位空缺意外升至 776.9 萬人,創去年 11 月以來新高,主要集中在休閒及酒店業。雖招聘略降,裁員人數卻減至 18.8 萬人(裁員率 1%),反映企業傾向留住現有人力。職缺與失業人數比回升至 1.1,接近疫情前水準。
聯準會在貨幣政策上陷入兩難。主席鮑爾預期,關稅帶來的物價壓力將於夏季顯現,而內部對關稅通膨效應看法分歧。高盛認為關稅效應屬一次性衝擊,預期最快 9 月降息。儘管關稅升溫,美國 5 月 PCE 年增 2.3%,CPI 年增 2.4%,暫仍維持相對溫和,惟市場普遍預期下半年物價壓力將更顯著。
貿易與政治角力加劇,川普重申無意延長7月9日關稅期限,但與加拿大、日本及中國的談判均未定局,恐再引發關稅上調(川普威脅可能對日課徵30%-35%高關稅)。同時,「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歷經數日緊張談判後,終於在美國參議院驚險過關,送交眾議院審議,但川普與馬斯克在《大而美法案》上出現分歧,該法案欲將企業減稅永久化,但恐增加 3 兆美元國債。此外,美國參議院否決限制各州監管 AI 的提案,凸顯科技治理爭議。
外交層面,美國持續將戰略重心從歐洲轉向亞洲,以應對中國崛起,並鼓勵歐洲盟友自立自強。這一戰略轉變預料將加劇中美在亞太的軍事緊張,勢必影響區域穩定。
歐元區經濟則顯現溫和復甦。6 月製造業 PMI 升至 49.5,結束長達 37 個月的新訂單下滑。德國 PMI 升至 49.0,但法國滑落至 48.1,顯示區內景氣分歧。6 月歐元區通膨升至 2%,與歐洲央行(ECB)目標一致,強化市場對 ECB 暫緩降息的預期,但官員對美國貿易政策衝擊仍存憂慮。
全球金融與產業亦持續變動。穩定幣市場方面,Circle 力求與傳統金融接軌,但市場憂心估值及降息對收益的衝擊。歐洲銀行股表現強勢,Stoxx 600 銀行指數上半年勁揚 29%。科技與能源領域熱度不減,馬斯克旗下 xAI 籌集百億美元投資數據中心及 AI 模型;Google、微軟則投入核融合技術,期在 2030 年代初供應 AI 及電動車所需能源。不過,OpenAI 仍高度依賴輝達與超微半導體的晶片供應。
電動車領域,特斯拉推無人自駕計程車服務,但市場反應平淡,投資人聚焦交車量與獲利。美國《大而美法案》也可能牽動電動車購車抵稅政策,影響產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