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一位老媽媽被兒媳送到養老院安住,有一天,兒子前去探視,躺在病床虛弱的老媽媽對兒子說,「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心裡一直有一個願望,希望來生可以當你家的狗,每天對我笑、對我呵護、抱上抱下,帶我去散步,多幸福。」老媽媽說完當天夜裡就往生了,兒子抱憾愧疚不已。
社會上有一些老人家,總是抱怨兒子結婚後就變成太太養的,下班會自動洗碗洗衣晾衣,而這些家事,兒子婚前從來沒有做過。婚前不曾幫媽媽一點忙,婚後卻家務半包甚至全包,老人家看在眼裡難免痛心也心碎。不希望孩子婚後換來自己心碎,那就要悲智雙運,父母疼愛孩子天經地義,但是捨不得孩子洗一張碗、晾一隻襪子,這種疼反是害。孩子從小不做,自然不會做,長大了也不覺得應該做,父母自己「調教」出來的成果,其實怨不得他人。
至於兒子從媽媽養變成老婆養,是因為婚後是一個全新生活模式的建立,年輕人已把家事做了大致分工,新模式一旦建立就固定了,該誰洗衣、該誰倒垃圾,清清楚楚。如果每一位媽媽在養兒育女的階段就懂得建立分工模式,責任義務一清二楚,就不會在孩子婚後無處不抱怨,抱怨兒子有老婆沒老娘、抱怨媳婦強勢撈過界。
而那些不懂體貼父母勞苦的孩子,就算將來養出孝順的孩子,最後也會「陰錯陽差」,無法在晚年得到孩子的孝養,因為「報恩」福田沒有撒種籽,又談何收成。老禪師說,人一生不能犯兩種錯誤,一是孝道有虧,二是不守身心清淨,「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不是世人隨口說說,而是天地蓋章認證的鐵律。孝順的人不用四處做福,都有享不完的福,不孝之人登高山求仙拜佛也是枉然。總之,不管是父母,還是為人子女,都要用慈悲與智慧去運行「感恩、尊重、愛」,家庭自然少紛爭,多了和諧和幸福。
#以身作則
#感恩尊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