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看「有生之年系列」之火鳳燎原漫畫,當中劉備進巴蜀益州遇到了張任的頑強抵抗,其中作者用嚴顏一段四川變臉的表演暗示警告劉備。漫畫中的顏嚴臉譜瞬間變化,眼神、神情、色彩、氣氛全在一秒之間翻轉,彷彿換了一個人。我一邊讚嘆這種技藝的精妙,一邊想到:我們現代人的情緒,也好像這樣,變化之快、之猛,幾乎令人招架不住。
但細想,四川變臉是經過長年訓練、控制、收放自如的藝術,而我們的情緒變臉,卻多半是無意識的反射,是一種不由自主的失控。這個念頭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們總是那麼容易被情緒推著走?」
尤其是在這個資訊密集的年代,從醒來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暴露在一波又一波的情緒刺激中。新聞推播、社群留言、短影音演算法,街頭巷尾的廣告看板,無一不是為了吸住我們的注意力——而這些注意力,其實是靠「情緒」來拉的。憤怒、恐懼、不安、期待,每一個情緒都是行銷、流量、控制的槓桿。久而久之,人的狀態變得和四川變臉一樣:說變就變,連自己都來不及反應,情緒早就換了面孔。我突然回想起自己曾經在LINE訊息中因一句話而爆氣,那種「臉一黑」的感覺,和舞台上那瞬間轉換的臉譜幾乎如出一轍,只是我沒有掌控它,反而被它控制了我。這樣的情緒爆發,若是在更極端的環境下,會不會釀成不可挽回的悲劇?或人際關係的毀滅?
最近震驚社會的事件再次證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新北市土城,一名男子涉嫌殺害其同居人及其姊妹,引爆社會對於家庭暴力與保護令制度失靈的憤怒。但如果從心理層面看,這起案件表面上是犯罪,深層卻是極端情緒失控的結果。一個原本也許只是爭執與分手糾紛的情境,為何能演變成殺意橫生的悲劇?我們不能僅止於譴責,更該問:那一瞬間,情緒發生了什麼事?
這種從激烈情緒出發的暴力,往往不是冷靜計畫的結果,而是在當事人毫無覺察之下,讓內心的怒火佔據了主體位置。他不是思考後選擇了傷人,而是「情緒本身選擇了暴力」。這正是心理學中的關鍵觀點:你不是你的情緒,你是能觀察情緒的人。若一個人能在怒氣升起的那一刻,稍微有一點點空間、一點點距離,事情可能會完全不同。也就是每一次的累積造成最後的情緒崩潰,但每一次的累積,就是我們可以著手轉化的地方不是嗎?
心理學強調,情緒是一種訊號,而不是指令。認知行為療法指出,我們的情緒來自於我們對事情的詮釋而非事情本身。佛學更早提出這樣的觀點:「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憤怒如雲,來時很大,但總會散去。只是當你執著它是你的一部分時,你也就和它一起沉沒了。
所以我們才說,現代人的修行,不是出家或隱居,而是在社群留言區、在LINE對話炸鍋的當下,練習那一秒鐘的「不被牽走」。那一秒,就是你與情緒之間的緩衝帶。它可能很短,但能決定一段關係的未來、一場爭執的結果,甚至一條生命的存亡。這部分可以參考之前很紅的「山道猴子的一生」,完美演繹那個混屯變化的歷程。
情緒控管這件事,不需要什麼玄學法門。我們可以從每天醒來後,觀察自己的第一個情緒開始。你可以在覺得憤怒時,先問:「我現在的念頭是什麼?這個想法會褪去嗎?這個念頭有益處嗎?」或許也可以練習正念、靜坐,給自己的心一點空白,像是為四川變臉預留空檔,不再是被情緒牽著走的臉譜演員,而是握有腳本的人。
因為我們最終想要的,是讓「我看見情緒,但不跟著它走」這句話成真,當下每一刻都能自主做到選擇。
或許高談闊論了不少,實際做起來對我來說也很難,但至少有了一層覺知就是好的。那麼你呢?你最近一次「變臉」,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那一刻,你是被情緒推著走,還是停下來,看見了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