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機智醫師生活》的時候(對我超級lag ),看到一段是機智醫生五人幫裡互有好感的兩個人—頌和和翊晙的對話。翊晙是單親爸爸,愛交朋友為人又熱心,常常幫助身邊的人,那一段是頌和看著忙來忙去的翊晙。
頌和問翊晙:翊晙啊!你有為你自己做點什麼事嗎?
翊晙回她:我為我自己做的事就是跟你一起吃飯、喝咖啡
這段對話讓我想起很久以前我跟老公的對話,
那時候我問老公:你有什麼夢想嗎?
老公回我:我的夢想就是跟你結婚
那時候我想:哇!竟然有人的夢想是跟我結婚耶!那如果我不答應不就毀了一個人的夢想(XD),不過除了這個想法,我其實也感受到老公是真的很愛我,只是當時的我沒辦法理解為什麼一定要結婚,因為結婚對女生來說其實是要進入一個很大的框架和束縛,我其實很害怕又抗拒,但我還是答應了,因為其實我也想跟他一起過日子。
後來結了婚,我又問老公:你的夢想實現了耶!你接下來還有什麼夢想嗎?
老公說:我接下來的夢想就是好好跟你過每一天
但後來進入婚姻的我們,不小心把每一天過成了責任跟義務。第一次結婚、生小孩的我們,不知不覺的照著社會覺得的妻子、丈夫、父親、母親的角色樣板去做,我照顧女兒,查閱瀏覽各種育兒知識文章,學習怎麼當一個好媽媽;希望孩子吃得健康,買有機食材用心準備她的副食品,糖球花精各種自然療法也在此時入坑;還要努力學著照顧自己,因為知道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老公也是一下班就回家幫忙照顧孩子,婉拒了很多同事聚會,因為擔心喝太多酒老婆會不高興,也覺得應該要趕快回家照顧小孩;假日也會主動做家事,老婆說要幫忙什麼,也都會趕快去處理;女兒學校要準備什麼、女兒說要爸爸陪玩也是使命必達。
我們其實做得很好,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少了一種舒暢的感覺,總覺得悶悶的,也很疲憊。每天老公回來好像也沒什麼話可以講,他公司的事我聽不懂,家庭主婦的生活,他也沒興趣,對話只剩下孩子的事、家庭雜務。現在回頭看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們都只是努力的在扮演一個稱職的角色。
大概這3-4年左右,我開始放掉很多應該、義務和框架,我開始去探索和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我心裡的第一順位不再是有沒有照顧好老公、小孩,而是不斷地釐清「現在的我是什麼狀態?」「現在的我想做什麼?」「這真的是我要的嗎?」
然後我才明白當初一直覺得:「如果我不把他們放第一順位,我就是自私的」這其實不是真的。我發現當我把自己放在第一順位,當我願意展現真時的自己時,除了我自己會舒服、暢快之外,因為真實的我是愛他們的,反而這樣才能展現我真正的愛。
我也發現愛不是犧牲自己讓你們好,或是一直在一起做一樣的事。我發現的愛是當我看見你的時候,我心裡面冒出來的那份欣喜和忍不住上揚的嘴角;愛是即使各做各的事,但你在身邊我就感到安心、喜悅;愛是有麼事會忍不住想跟對方分享,看到什麼跟對方有關的會想著:這個他一定會喜歡;愛是會覺得有你在真的好好。
在我開始有意識的脫離角色的樣板之後,我們家漸漸開始有了笑聲,氣氛輕鬆了起來,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垃圾話多了起來,我跟老公會互傳一些對方的梗的梗圖、影片,兩個人之間的玩笑、打鬧也多了起來,好像回到高中剛在一起的時候,我才想起來當初我就是喜歡這個淘氣的陽光男孩呀!我們也會趁著女兒不在家的時候出去吃吃美食、走走看看不同的事物,原來愛是在這些平凡、看似無特別意義的點滴裡。
機智醫生中的翊晙說的:「我為我自己做的事就是跟你一起吃飯、喝咖啡。」
不是因為頌和為他付出了什麼,而是他喜歡頌和,所以跟她一起吃飯、喝咖啡他就開心,那不是依賴對方或是沒有自己,他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他想選擇的、他想做的,他愛他的兒子所以不再上夜店,而選擇陪伴孩子;他喜歡他的朋友們,所以在他能力所及去幫助他的朋友;而他喜歡頌和,所以只要在她身邊就開心,就這麼簡單。
我也現在才明白,老公一直是知道自己要什麼的那個人,他其實就只是想一直跟我一起生活而已,對他來說結婚就是可以一起生活的途徑,即使結了婚,他的想法還是一樣,一起好好生活。
原來所謂的初衷不是當初的山盟海誓、風風火火,而是當初心裡的那份觸動,那份看到對方就欣喜的感受,我想是這份感受,驅動我們,讓我們在爭執、吵架、埋怨對方的時候,試著去了解自己和對方,練習誠實的去表達自己,試著去溝通和找到方法。
好好生活,聽起來簡單,卻包含了各式各樣的起伏、喜怒哀樂和回憶,但不管日子是怎麼樣,是我們心底當初的那份觸動,把有彼此陪伴的每一天都成為關係的養分。
(BTW今年跟老公在一起滿24年了,心裡的那份欣喜和觸動還在,真心覺得這是很感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