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政府自4月推動「對等關稅」策略,對中國出口商品平均課徵高達51.1%關稅,中國則對美國商品課徵32.6%,形成近乎全面的貿易壁壘,顯著改變全球供應鏈布局。美國6月自中國進口海運貨櫃量年減28.3%,中國在美進口占比降至28.8%,遠低於2024年7月的40%高峰,尤其科技產品受創最深,美國5月進口智慧手機中,中國占比僅剩8%。然而,蘋果等企業短期難以全面撤出中國,因若將生產線移回美國,成本恐增加逾90%。
美國對中國AI晶片出口管制則重擊南韓三星電子,該公司預估第二季獲利將暴跌56%,反映其在AI晶片競賽中面臨挑戰,尤其高頻寬記憶體(HBM)晶片技術落後,無法及時供貨輝達,市場份額被SK海力士與美光瓜分。此外,三星在晶圓代工領域不敵台積電,且中國競爭對手迅速崛起,再加上美國對南韓商品加徵25%關稅威脅,讓三星前景蒙上陰影。
美國國內亦受波及。小企業樂觀指數降至98.6,近20%業者將稅負列最大挑戰,高庫存問題浮現,約12.5%企業認為庫存過高,幾乎是5月的兩倍,顯示企業為躲避關稅提前囤貨,恐埋下去庫存壓力。中型企業同樣艱困,摩根大通估計年營收在1,000萬至10億美元間的中型企業因議價能力有限,面臨820億美元的關稅負擔,進退維谷。Fed調查顯示,即使許多企業未直接受關稅影響,也計劃在未來一年漲價,但同時擔憂需求疲弱,顯現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風險。Fed官員對是否降息意見分歧,10位主張年內多次降息,9位則傾向延後至2026年後再放鬆政策。
《路透》報導,全球萬家企業調查顯示,川普4月宣布關稅政策後,企業信心轉弱,供應鏈加速重組,且多認為借貸條件並未因降息而改善,紛紛延遲投資、嚴控風險。鄧白氏首席經濟學家指出,這波不確定性並非短暫現象,企業正延遲支出與付款以保守應對。全球供應鏈「去中化」加速,美企轉向越南、印尼等地布局。然而在高科技產業,如伺服器與關鍵零組件,台灣依舊占有穩定地位,突顯技術門檻阻礙產業快速轉移。另一方面,中國警告若美方堅持關稅威脅,將果斷反制,並抨擊關稅為「霸凌行為」。
美國總統川普讚許歐盟在貿易談判中的「友好」態度,但預告兩天內將對歐盟發出關稅通知,可能波及高達 3700 億歐元、約占歐盟出口七成的商品。受貿易衝突影響,歐洲執委會已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從 1.5% 下修至 1.1%。歐盟表態願接受 10% 關稅,以換取鋼鐵及汽車項目豁免,惟同時警告若談判破裂,將對最高 1160 億歐元美國商品祭出兩階段報復性關稅。其中擬對商用飛機部分項目豁免,有利空中巴士;同時也爭取為德國車廠如BMW、Mercedes-Benz爭取特定豁免,相較之下,義大利Ferrari恐無緣受惠。
亞洲各國反應不一,日本、韓國對談判仍抱希望,日本首相強調不會在汽車關稅上輕言妥協。泰國雖面臨36%關稅威脅,仍積極協商;馬來西亞釋放45億美元流動性應對衝擊,澳洲則暫時觀望,但市場預期8月可能降息。
儘管全球面臨挑戰,股市仍展現韌性。高盛四度上調標普500預測至年底6600點,12個月目標達6900點,理由是Fed可能提前降息,以及AI驅動的產業動能。然分析師警告企業獲利恐放緩,標普500第二季每股盈餘增速恐由首季12%降至4%,且美國有效關稅稅率已提高至10~13%,衝擊企業利潤率。部分投資人寄望「TACO交易」(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認為川普終將軟化立場,但不確定性仍是企業投資的隱憂。
中國則採「雙向策略」對抗外部壓力:對內擴大消費、對外深化資本市場。2024年已有74國公民免簽入境中國,旅遊人數突破2,000萬,顯示政策初見成效。國內外送平台訂單7月首破2億筆,折扣雖侵蝕短期獲利,但業者視此為吸引用戶的長期策略。高盛預估,中國在岸與離岸上市公司2025年將派發3兆人民幣股息,創歷史新高。A股近期由AI與光伏概念領漲,工業富聯AI伺服器營收年增逾60%。
在全球避險潮下,黃金ETF上半年淨流入達380億美元,比特幣亦獲企業青睞,7月新增逾8,400枚流入企業資產負債表。鐵礦石價格自2月高點回落12%,但中國淘汰落後產能帶來支撐。而全球半導體業更面臨「缺銅」隱憂,恐導致2035年全球32%產能停擺,顯示供應鏈風險已超越地緣政治,深及資源短缺結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