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無性戀者剛出櫃時,往往會面臨相同的質疑。大部分人(不分男女)第一句話往往是:「你有嘗試過性行為嗎?」
如果回答「有」,他們就會說:「那你一定是不夠愛對方,才會對性無感。」
但大哥——我連被人摸來摸去都覺得毫無興趣,甚至有點反感噁心,這種情況下請問要怎麼快樂地進入下一步?/
關於「性」,我和幾位無性戀朋友聊過。有些人確實嘗試過性行為,但過後仍毫無興趣;有些人則像我,只要一想到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就渾身不自在、痛苦尷尬的腳趾蜷曲。
然而,在孤獨與渴望伴侶的驅動下,仍有人選擇接受性行為,即使內心充滿抗拒,最終還是忍下那份不適與委屈,理由無他——只因為『不想再一個人了』。
無性戀者與其他性向相比,確實更能忍受孤獨。因為他們天性上對親密關係的需求就比較低。也因此,願意與他們建立長期關係的人本就稀少;而多數無性戀者也秉持寧缺勿濫的心態,寧願單身,也不願將就。他們等待著——在茫茫人海中,遇見一位真正願意包容全部的對象。
然而,若這樣的等待太過漫長,又或是某天真的遇見「很愛、很想珍惜」的對(孽)象(緣),無性戀者往往也會選擇妥協。暫時放下自身的不適,只為了迎合對方的生理需求。
這種妥協,有好也有壞。
好的地方在於,伴侶關係本就需要互相體諒。對性無感,與討厭對方家人、或懶得洗碗,都是個人差異,只要在關係對等的前提下,雙方願意嘗試、願意磨合,即便勉強接受一些不喜歡的事,也未必不可。
但若是為了「不想失去對方」而勉強自己,甚至在關係中始終處於不對等的位置,那這段關係,從一開始就已失衡。
而不對等的關係,真的還能稱作「愛」嗎?
若對方真愛你,難道會因為你不喜歡親密關係,就全盤否定你們的感情?
為何一些人能包容伴侶的壞脾氣、甚至毒癮酒癮,卻無法接受「我是一個不喜歡親密關係人」?
/
也許愛,本身就建立在親密關係之上。
這是我反覆思考後,得出的、帶點悲傷的結論。
對多數人來說,「親密關係」是愛情最自然的延伸、最理所當然的表現方式。如果伴侶對自己沒有性衝動,第一反應往往是:「你是不是不愛我?」、「你是不是有病?」、「都是你的問題。」
總之,在大多數人眼中——「有愛就會有性」,否則這份愛必定有問題。
這是來自社會的普世價值、來自文化的集體信念,也是來自動物本能的延伸。人畢竟是動物,繁衍是天性;而「無法繁衍的個體」,從某種原始本能來看,就成了「有缺陷的生物」,理應被淘汰。
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哪怕同性婚姻早已合法,仍有人對同性戀充滿偏見。更別說無性戀——我們甚至連如何與人建立情感連結,都是一道難題。
(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因為人類總是需要找個東西來反對XD)
/
我自己至今30歲,未曾真正體驗過性行為。有過一任男友,也與不少網友見過面,試圖建立關係。然而當對方察覺我是無性戀時,反應通常只有兩種:
一種是光速消失;
二是開始「探尋我的潛力」,試圖用各種方式撬開我那扇緊閉的大門——他們想「挖掘」我的可能,也可能只是想「享用」我的初體驗。
我體會不到這樣的過程會產生什麼快樂,只覺得壓力與不安與日俱增。
後來我想明白了——
這就跟挑食一樣,有人愛吃香菜,有人一聞就想吐。這不是能「說服」的事,也不是能「改變」的偏好。
所以,與其追問「為什麼你不愛親密關係?」
不如換個問法:「我們有沒有別的方式,也能建立一段關係?」
我相信有。只要找到雙方相處的平衡點,親密關係從來不是感情的必選項。否則,那些長期遠距離的伴侶,又是怎麼維繫彼此的呢?
若愛只能建立在性上,那這份愛會不會太脆弱了點?
或許,有些人不是缺乏愛,而是從沒真正理解「愛」也可以有別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