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退休金缺口與財富不均問題日益嚴峻,金融監理機關陸續推出各項促進長期投資、強化退休保障的政策工具。2025年7月上線的TISA(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然而,在政策初期推動的同時,TISA 也引發了一些值得深入探討的現象與反思。
一、TISA的政策初衷:培養投資儲蓄習慣
TISA 的設計理念主要著眼於以下三點:
- 推廣定期定額投資習慣
- 降低投資門檻(每月1,000元起)
- 提供費用優惠(手續費減免、管理費低於1%)
這樣的政策設計,對於過去從未接觸過投資的新手而言,確實能有效降低進場難度,並有助於引導國民儲蓄資金轉向資本市場。
二、實務觀察:雷聲大,雨點小?
然而,若從投資效率與長期財富累積效果來看,TISA 在實務上仍面臨幾個挑戰:
1. 費用優勢有限
雖然TISA標榜「經理費低於1%」、「免手續費」,但實際上多數TISA基金的總管理費約在0.52%至0.62%之間。與全球主流ETF相比(例如VOO的0.03%、AOA的0.15%、台灣0050的0.18%、00878的0.46% 以上為參考值,以最新數據為主),仍屬高費用產品。
2. 缺乏稅賦誘因
目前TISA並未提供類似日本NISA、英國ISA那樣的股息免稅或資本利得免稅優惠。僅能享有現行台灣稅制下的股息抵減與分離課稅,無任何新增稅務好處。
3. 政策溝通過度強調短期誘因
部分投資人因「免手續費、低門檻」而快速進場,卻忽略了長期持有、資產配置、費用控管的重要性,容易落入「工具導向」而非「目標導向」。
三、與市場替代方案比較

結論明顯:若以長期報酬率與費用控管為核心目標,ETF勝出;若以行為誘導與投資啟蒙為目標,TISA具有其政策價值。
四、政策建議:走向真正的全民理財時代
為讓TISA成為真正有助於退休保障與財富增長的制度,建議政策單位考慮以下改進方向:
- 引入稅賦優惠
例如股息免稅、資本利得免稅額度、投資金額可部分抵減所得稅等,參考日本、美國等制度設計。 - 費用再下修
引入ETF作為TISA投資選項,促進費率競爭,真正做到普惠金融。 - 教育與行為金融導入
強化投資教育,協助大眾理解「目標設定」「長期持有」「費用重要性」。
五、給新手投資人的建議
- 若您希望輕鬆入門、被動儲蓄,TISA是可接受的起點,但投入資金應審慎控制。
- 若您希望追求長期資產成長、費用最小化,直接定期定額分散ETF(如VT、VOO、AOA)將是更高效選擇。
- 別被短期行銷吸引,投資的本質是:長期、紀律、複利。
結語
TISA 是台灣金融政策的一步創新,但「養成投資習慣」只是起點,真正的目標應是讓每一位國民在20年、30年後能夠擁有足以保障尊嚴退休生活的資產累積。
政策必須持續優化,投資人也應以長期目光審視自己的選擇,這才是「個人儲蓄帳戶」真正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