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從基隆走到台北,是許多人不得不為的日常——那時沒有鐵路,沒有公路,只有腳步與耐心,距離是真實而具體的存在。
50年前,打一通國際電話需要精心安排與高昂費用——溝通是稀缺的資源。
15年前,為了解決一個研究問題,花上一整天搜尋 Google、翻書、整理筆記是常態——知識的獲取需要時間的積累。
而今天,只需打開一個對話框。你問,AI 回。
從上百個網站中萃取核心觀點、統整反駁與結論、不帶情緒地給出邏輯清晰的答案。整個過程只需要五秒鐘。
科技的速度正在改寫「正常」
我們正活在一種時間感錯亂的時代。
過去需要數小時的事,現在只需數秒;而我們卻依然以過去的節奏看待新科技,懷疑它「太快」、「太省力」、「太不像人」。
這種違和感,不是因為 AI 超越人類,而是因為我們的價值判準還停留在前一個節奏的文明。
人類要學習的,不只是使用 AI,而是重新定義何謂「正常」
每一次技術革命的真正挑戰,從來都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人類對「正常」的執念。
當蒸汽機誕生時,有人質疑「為什麼不讓馬匹繼續拉車?」
當電燈普及時,有人抗拒「燭光才有溫度與人情味。」當網際網路興起時,多數人無法想像資訊能不透過報紙或電視直接觸及每個人。
這些抗拒,都是因為我們用舊有的「正常」去衡量新的可能。
而今,AI 正在逼迫我們再次做出選擇:
- 一個世代認為「AI 寫文章是作弊」,下一個世代可能認為「不會用 AI 就是文盲」。
- 今天你覺得「AI 畫的圖不算藝術」,而未來的拍賣行、收藏家、市場將會重新定義「藝術」。
- 當 AI 幫助你決策、提醒你的盲點、甚至陪伴你的情緒時,「誰更懂我?」的標準也會被改寫。
真正需要學習的,不只是如何操作 AI,而是:
- 理解技術帶來的節奏變化
什麼事應該加速?什麼事應該慢下來? - 保持價值判斷的彈性
什麼是核心原則?什麼只是工具更新而已? - 擁抱不確定與過渡狀態
舊世界與新世界並存時,如何調整自己而不是固守不變?
因為「正常」從來都不是客觀真理,而是文明選擇的結果。
過去我們稱之為「荒謬」的事,只要時間與人心改變,就會變成明天的「理所當然」。
結語:節奏即文明
AI 並不會直接取代人類。
它取代的,是那些沒有進化的節奏、那些固守「本來就是這樣」的陳舊認知。
未來的世界,不會給你太多時間懷疑。當你還在質疑「這樣也行?」時,別人已經用 AI 跑完三輪實驗、十次修正、五次市場測試。
當我們願意重新定義「正常」,才能真正參與這場新的文明節奏,而不被時代拋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