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南非出生的億萬富翁,能否用Tesla和SpaceX的成功模式顛覆美國政治?
引言:當科技巨頭遇上政治現實
2025年7月5日,世界首富伊隆·馬斯克在X平台上宣布了一個震撼政壇的消息:「美國黨正式成立,還給你們自由。」這個看似簡單的社群媒體貼文,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政治野心?而一個曾經成功顛覆汽車、太空產業的創新者,能否同樣顛覆美國根深蒂固的兩黨制?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科技與財經交集的研究愛好者,帶著好奇心,試著深入挖掘了這個事件的各個層面,結果可能會讓你大吃一驚。
馬斯克的「美國黨」到底是什麼?
宣布的時機與背景
馬斯克的這個決定並非突發奇想。它源於他與前盟友川普總統就「一個大而美的法案」產生的激烈分歧。這項法案將債務上限提高了創紀錄的5兆美元,讓馬斯克這位曾經的政府效率部負責人徹底爆發。
在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馬斯克在X上發起民調,問他的2.2億粉絲:「是時候在美國創建一個真正代表中間80%民眾的新政黨了嗎?」結果超過120萬人參與投票,65.4%的人說「是」。

「美國黨」的政治定位
馬斯克聲稱,這個新黨將專注於:
- 財政保守主義:減少政府開支和國債
- 代表中間派:服務於「被兩大黨忽視的80%美國人」
- 戰略性布局:僅瞄準「2-3個參議院席位和8-10個眾議院選區」
這個策略顯示馬斯克並非要全面挑戰兩黨制,而是想創造一個「平衡力量」,在關鍵議題上擁有決定性投票權。
現實檢查:3600億美元的侷限性
法律地獄:50州註冊的惡夢
許多人以為有錢就能解決一切,但美國的政黨註冊制度設計得就像一座迷宮。馬斯克需要在全美50個州分別註冊,每個州都有不同的:
- 簽名要求:從數千到數十萬不等
- 得票門檻:必須在選舉中達到特定比例
- 時間限制:某些程序可能需要數年完成
- 法律挑戰:民主、共和兩黨的律師團隊虎視眈眈
選舉法專家布雷特·卡佩爾直言:「只有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才能認真嘗試創建新的美國政黨。」
金錢的邊際效用遞減
更諷刺的是,馬斯克的財富優勢在政黨建設上受到嚴格限制。《McCain-Feingold兩黨競選改革法案》規定,個人對政黨的捐款上限僅約45萬美元(來源:CNN報導)。這意味著即使是擁有約3600億美元淨資產的世界首富(來源:Bloomberg 2025年7月4日數據),也無法像創辦企業那樣直接「注資」一個政黨。
人性因素:比法律更難突破的壁壘
90%的政治忠誠度
數據顯示(來源:Newsweek民調分析),約90%的美國人積極認同民主黨或共和黨。這種認同往往跨越世代傳承,形成強大的政治身份認同。對許多美國人來說,政黨偏好就像宗教信仰一樣根深蒂固。
馬斯克的形象包袱
更糟的是,馬斯克在兩黨支持者中都不受歡迎(來源:多項民調數據):
- 民主黨支持者:僅7%願意支持馬斯克的政黨
- 共和黨支持者:儘管興趣較高,但仍「更忠於川普而非馬斯克」
人才荒:沒有人想當炮灰
優秀的政治人才通常不願冒險加入第三黨,原因很現實:
- 勝選機會渺茫
- 職業發展前景不明
- 可能遭到主要政黨「報復」
歷史的殘酷教訓
羅斯·佩羅的18.9%得票率神話
1992年,億萬富翁羅斯·佩羅獲得了18.9%的普選票(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這在第三黨歷史上已經是驚人成就。但結果呢?他連一張選舉人票都沒拿到。這完美詮釋了美國「贏者全拿」制度對第三黨的殘酷。
160年的制度慣性
美國兩黨制已經運行超過150年,期間無數次第三黨挑戰都以失敗告終。這不是偶然,而是制度設計的必然結果。
替代策略:從內部改革 vs 外部挑戰
茶黨模式的啟示
反觀茶黨運動,它選擇在共和黨內部進行「敵意接管」,最終成功影響了共和黨的政策方向和候選人選擇。這種「體制內革命」可能比體制外挑戰更有效。
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的靈活性
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Super PAC),全名為「僅獨立開支型政治行動委員會」(Independent Expenditure Only Committee),是美國自2010年起興起的一種特殊政治資金募集組織。
如果創建新政黨太困難,馬斯克仍可透過超級PAC發揮巨大影響力。他可以:
- 向超級PAC投入無限資金
- 支持獨立候選人(選票准入相對容易)
- 在初選中支持理念相近的候選人
前瞻分析:馬斯克的真實意圖
提示:以下為個人主觀的分析性觀點,非確定事實
這可能只是政治姿態
從商業策略角度,馬斯克的「美國黨」宣言更像是:
- 談判籌碼:向川普和共和黨施壓
- 品牌建設:鞏固其「政治局外人」形象
- 議題設定:將財政責任議題推上台前
務實的妥協路線
馬斯克最終可能採取的策略:
- 選擇性介入:僅在關鍵搖擺選區行動
- 議題驅動:圍繞特定政策目標動員
- 初選策略:在共和黨內部培養盟友
對台灣的啟示
民主制度的韌性與僵化
台灣也是兩大政黨主導的政治格局,民眾黨等第三勢力的崛起經驗或許能為理解美國政治提供另一個視角。但關鍵差異在於:台灣的比例代表制為小黨提供了生存空間,而美國的制度設計則幾乎完全排斥第三黨。
科技企業家的政治野心
無論是馬斯克還是台灣的科技業領袖,都面臨著如何將商業成功轉化為政治影響力的挑戰。關鍵在於理解政治遊戲的規則與商業邏輯的根本差異。
結論:創新者的政治現實主義
馬斯克確實宣布成立了「美國黨」,這是事實。但這更像是一次政治實驗的開始,而非革命的號角。
作為一名美股投資敏感者,小弟認為馬斯克最終或許會發現:在政治領域,錢和技術創新並非萬能。150多年的制度慣性、深層的文化認同、以及兩黨建立的法律防火牆,構成了比任何技術挑戰都更難突破的障礙。
但這並不意味著馬斯克毫無影響力。關鍵在於他是否願意放下「顛覆者」的身段,學會在現有制度框架內發揮影響力。
畢竟,即使是馬斯克,也無法重新發明美國政治的基本規則。
你認為馬斯克的「美國黨」會成功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