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迷短影音,在做各種投資或生活決策時,對「金錢損失」會比較不在意,會更快速、有時是更衝動地做決定。最新研究發現,沉迷短影音會活化大腦特定區域,獎勵高風險的行為。
研究者除了以問卷與實驗來推論短影音成癮者的風險行為,還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描,發現這些人在進行「與獲利相關的決策」時,大腦負責反思、認知控制與價值評估的「楔前葉(precuneus)」,活化程度較低,負責動作控制與感覺處理的腦部區域活性較高。這跟研究發現一致,也就是短影音成癮者在決策時會傾向「缺乏深思但動作快速」。
短影音平台提供源源不絕、精準推薦的吸睛內容,刺激多巴胺釋放,強化大腦想要持續觀看不同內容的衝動。這種「即時獎酬」的特性,看來會漸進式改變大腦的決策模式,讓使用者低估長期觀看短影音對自己人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在意自己的注意力、睡眠與心理健康都深受影響。其他研究發現,沉迷短影音會帶來眶額皮質與小腦等區域灰質體積與結構改變。眶額皮質涉及獎賞、情緒和決策,體積增大或許代表大腦對短影音提供的獎勵刺激敏感度增強,重塑神經迴路。小腦灰質的變化可能反應大腦適應了短視頻快速、多感官刺激的環境。
大量證據顯示,沉迷短影音的人,專注力和執行控制表現較差。有學者藉由測量腦波,讓平均年齡約22歲的參與者完成注意力測試,發現越沉迷短影音,與執行控制相關的前額葉 Theta 波功率越低,這表示前額葉調控注意力和抑制干擾的能力下降,在執行任務時較難維持專注。
英國的研究讓參與者觀看短影音片段,一組可不受限制連續切換影片(模擬無限滑動TikTok),另一組會限制切換頻率。所有參與者在觀看前後接受記憶測試。結果顯示,不受限切換組在看完短影音後的記憶表現顯著惡化,受限切換組的記憶表現相對好多了。
還有個研究找出超過500個基因與短影音成癮者的大腦變化有關。這些基因主要參與突觸訊息傳遞和神經連結可塑性。而這些基因多數在青少年時期處在基因表現的高峰。青春期的大腦處於高度可塑狀態,面對短影音的過度刺激尤其脆弱,如果一直沉迷無法擺脫,青少年的大腦有可能從分子層次逐步累積成腦部迴路的結構改變。
學者們的研究都在提醒:如何減少沉迷短影音對人類(尤其青少年)的傷害,是這時代非常重要的議題。只是,我們做得到嗎?要讓沉迷的人不要一支又一支看完逗笑趣味的影片,現在已經比勸人戒煙戒酒還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