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形式的公開訪談都是一種行銷手段,因為它們的本質在於向觀眾傳遞價值觀與建立信任。這類訪談通常不是單純陳述事實,而是有策略地在說服觀眾。
當敏迪提問台積電「n-1」議題時,總統並未否定,反而轉向談及台美貿易談判,點出台灣在全球資通訊與電子零組件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對美國的重要性。這代表這可能一種籌碼,也是一種模糊處理,顯示政府意識到自己握有什麼,但或許也意識到有可能終將被讓出。
賴清德對經濟數字的掌握其實不差,像是中國投資占比、對美出口比重、美國赤字結構等數字,並非只是背誦,政治人物對數字掌握度理解算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選擇由敏迪進行專訪,而非傳統媒體主導,這與去年川普競選選擇Joe Rogan 的Podcast 訪談一樣,媒體正在典範轉移。
訪談中也提到關稅對中小企業的處境與困難,這與我在四月初所提的觀察相互呼應。當時多數評論粉專仍在與傳統媒體並肩「批評政府」,卻未能真正洞察其背後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