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裁軍=削弱?其實是「斷尾求生」!
2019 年起,陸軍把龐大的師、團「斷尾」,換成小而靈活的旅與聯兵營(CAB)。你可能納悶:兵力減少怎會更能打?想像把笨重多頭龍換成三頭小迅猛龍——跑得快、咬得狠,還能分頭行動。⚡
❓聯兵營是什麼新玩意?
一句話:步兵+戰車+砲兵+支援「四合一」的模組化小怪獸。
- 指揮鏈縮短:師級層被砍,營長就能直接叫砲火。
- 火力即插即用:營內就有 120迫砲、雲豹輪甲,30 分鐘完成部署。
- 機動升級:雲豹 8×8 上公路跟計程車一樣快,適合台灣縱谷山路。
❓後備裝甲大進大退,究竟唱哪齣?
- 2022‐2023 提升後備戰力案👉 首次出現 4 個後備戰車群+2 個機步群,336 輛戰車、702 輛 APC 霸氣回歸。
- 2024 全國案👉 一夕收刀,只剩 3 戰車營+4 機步營,甲車腰斬七成!
為什麼?
- 維修經費爆表:CM-11、M60A3 老車同時掛病號,妥善率只有 5 成。
- 後勤兩面燒:M1A2T 的彈藥吃 120mm,老坦克吃105mm,彈庫、備品要「雙口味」。
- 教召時間太短:14 天要教戰傷、巷戰、夜戰、無人機又要教坦克保修?時程根本塞不下。
- 後勤補保不足:現役軍人就已缺料、缺裝、缺人,想留裝甲給後備?心有餘而力不足!
結果:後備只能改打「快閃+反裝飛彈」路線,把重裝任務交回常備打擊旅。
❓一年役變「守備營」,加分還是打折?
- 兵源翻倍:2024 起每年多出 6–7 萬名「常駐守備兵」。
- 縱深佈局:守備營分散城鎮、山口、機場邊,用紅隼火箭+無人機當路邊炸彈。
- 缺點:專長濃縮包只上 11週,若不延長召訓到 21 天,夜戰與反裝 SOP 很難內化。
❓M1A2T 到底多猛?
簡單比喻:老 CM-11 像八卦山腳的 TOYOTA、M1A2T 則是高速公路上的特斯拉 Plaid。
- 熱成像+雷射測距:夜間首發命中率 90%↑。
- 120mm 鎢芯彈:打穿 ZTZ-96A 正面不費力。
- 問題:一輛每公里喝 4 公升 柴油,後勤車隊得跟著「油罐接力跑」。
2027 年全部 108 輛交付後,北台灣裝甲「門神」升級成功,但油彈補給必須同步升級,否則動不了就成鋼鐵牢籠。
❓解放軍怎麼看?
- 登陸難度 +++:聯兵營火網集中,雲豹可 15 分鐘趕到灘頭,第一波舟波代價大增。
- 突破後要搶快:後備裝甲缺口意味機動反擊較弱;若能快速擴口突破,PLA 仍可滲入城區。
- 夜戰優勢不再:台軍守備營人手夜視鏡,夜襲難度大幅提高。
🎯結論:刺蝟升級完成,但還少一根「鋼刺」
- 強在哪? 聯兵營反應快+守備營密度高+M1A2T火力兇。
- 缺在哪? 後備重裝反擊拳被砍,甲車不足恐成「破口」。 要補洞,有兩招:
- 把封存CM-11+部份M113下放後備,湊出「快反混成排」。
- 教召延長到 21 天,夜戰&無人機、專長不再忘。
📝專有名詞小百科
- CAB(聯兵營):Combined Arms Battalion,步坦砲工兵合體營。
- 雲豹輪甲:CM-32 8×8 裝甲車,時速 100 km/h。
- M1A2T:美售台灣版艾布蘭主戰坦克,120mm 鎢芯彈+熱成像觀瞄。
- 紅隼火箭:台灣自製 60mm 火箭彈筒,單兵可攜。
- CM-11、M60A3:現役主戰坦克。
- APC:裝甲運兵車(Armoured personnel carrier)。
💬腦力激盪:
如果你是決策者,會選擇「恢復後備裝甲」還是「大量增購反裝飛彈+無人機」?留言告訴我你的理由!
🔜 下一篇預告
《裝甲去哪了?深入解密「全國案」大裁軍背後的真相》
我們將追蹤 702 輛 APC、336 輛戰車消失的過程,看看它們真的化成廢鐵,還是換了更隱秘的戰鬥形態? 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