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此系列文章為數年前于豆瓣上發布的文章,以此篇開始,陸續將以前有關明代大禮議的相關文章搬運過來。簡單來說,大禮議源於明武宗去世,未留下繼承人,因此以首輔楊廷和為首諸臣,選取武宗堂弟興王朱厚熜入承大統,所引起的一系列禮儀和政治衝突,詳細過程將透過後續文章逐步說明,總之結果為世宗掌握權力,將父親興獻王送入太廟。以下為簡略概括的性質。
二、大禮議的性質:
我認為許多研究對於大禮議的研究常倒果為因,或是將過程中的話語工具作為動機原因去解釋此事件,如理學心學的學術之爭、地方宗族組織變革等。我認為這整場長達十餘年的事件本質上便是場政治鬥爭:
一方面弘治舊臣希望一矯正德之弊,努力將皇帝的角色上昇至垂拱而至的政治象徵,並受到士大夫和大臣的制約,實際政務由內閣為首的文官集團領導,皇權只應事後認可賦予合法性。
一方面旁系繼位的世宗不甘於權力被架空,從早期被動接受內閣的建議,到逐漸掌控各種政治手段如制衡、賞罰和製造輿論等方式推動政策,甚至不惜採取強硬手段迫使朝臣接受他的主張。為了維護其合法性,和弘治諸臣對抗,他推動許多包括禮儀廟制的革新,試圖與以往的土木堡之後諸帝劃清界線。
一方面議禮諸臣看到了皇權和相權間的矛盾,也觀察到許多陳年積弊確實存在,因此便在實際的政策規劃上協助世宗,也建立了自身威望。許多人因此取代弘治舊臣成為相權,雖由此相權倚靠皇權變得強勢,但也自此更加依附皇帝個人的信賴與否,反而使得文官和士大夫對於相權的隔閡。
以上才是大禮議的本質,理學心學之爭只是雙方爭辯過程中的工具,禮學和宗族的興起有長期發展的脈絡,但大禮議的辨析使得士大夫更加關注這些問題。
三、大禮議的影響:
大禮議的影響以上已談到不少,個人認為大禮議本身仍是政治事件,因此其影響較多的是集中在中央政府層次上,其他文化思想上的層次比較少。
1.皇權的再次強化並與相權融合:
嘉靖初年誕生了可能是明代權勢最大的楊廷和內閣,其權力來源名義上源於皇帝,其根基在於武宗的不得人心及楊對於帝位交替間的處理深受認可,由於新帝並無在中央的政治班底,導致楊廷和內閣的影響力幾乎達到巔峰。日後隨著世宗認識自身的真正影響力和政治工具,結合議禮諸臣建立了新模式的內閣,大學士多不經廷推,由皇帝本人欽定,成為直至明末的主要模式。
2.明代新政的遺產:
以議禮諸臣張璁和霍韜為首的許多制度上的改進和重整,雖然不一定維持長久,但建立了之後明代新政的榜樣,高拱、張居正甚至明末的許多新做法,其實都受到嘉靖新政的啟發。
3.黨爭的濫觴:
大禮議中繼統派和繼嗣派的對立可謂明代黨爭的開端,以往的政治鬥爭多圍繞在特定個人上,大禮議的朝中分裂可說是第一次對於特定政見的長期對立。
四、後記:
由於當時豆瓣進行實名制,本文當時計劃作為大禮議系列最後一篇文章;如今作為新系列引子,期待能讓更多讀者認識這齣有趣的政治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