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曾遇過這樣的困擾?
明明專案在進行中,但每次開會、寫報告、向上呈報時,總覺得哪裡怪怪的? 有時候,老闆問「這週完成多少?」 只能憑印象說:「嗯……大概一半吧?」卻說不出具體完成了哪些項目。
或是看著進度條更新了,感覺好像都在動,但其實不知道 「進度是正常、超前,還是落後?」 明明已經加班趕工,卻說不出到底追上來沒有。
更麻煩的是,當需要向高層爭取更多資源時,往往苦於缺乏明確的數據佐證,讓人覺得「是不是你自己掌控不好?」導致溝通吃力、決策緩慢。
這些問題的共通點是什麼?
我們知道專案在跑,但不知道跑得怎麼樣,也無法量化地向別人解釋。
這就是沒有導入 EVM 方法論時,最常見的盲點。
這正是為什麼需要一套能把「進度」和「效益」都變成數字的管理工具,而EVM正是為了解決這些痛點而誕生的。
什麼是 EVM?
EVM(Earned Value Management)實獲值管理法
是一套結合「工作進度」、「預算成本」與「實際成果」的專案控管方法。
簡單來說,主要看三種指標:
1、PV(Planned Value): 我應該完成多少?
2、EV(Earned Value): 我實際完成多少?
3、SV:(Schedule Variance):我的進度是超前還是落後?
EVM要結合 WBS + Deadline 才有效!
EVM 的原理很棒,但如果沒有結合清楚的任務項目拆解(WBS)和明確的時程規劃(Deadline),再好的方法也會失效。
WBS 是什麼?
如前文 軟體開發專案管理入門指南(1) :WBS 工作分解結構 講解的就是把專案拆解成一個個可追蹤的小任務,這些任務單位,就是 EVM 計算 PV、EV 的基礎。
為什麼需要 Deadline?
WBS 幫您拆解工作,但還需要設定每項任務什麼時候該完成,這就是 Deadline。
有了 Deadline,才能知道:
1、今天應該完成多少(PV)
2、實際完成多少(EV)
3、是否超前或落後(SV)
還是難理解嗎?
實例說明:五天內完成一份報告
假設您負責完成一份報告,預計 5 天內完成,您把任務拆解如下4項WBS,且全都完成才算達完成率100% :
- 構思與資料收集 : 25%
- 內容撰寫 : 25%
- 內容校稿 : 25%
- 交件送審 : 25%
第 5 天為Deadline,完成率要達到100%
時限為 5 天內,換算每天的 PV 各為 20%
假設今天是第 3 天 PV = 60%(應達完成率60%)
你目前只完成前兩項 → EV = 50%(實際完成率50%)
SV = EV - PV = 50% - 60% = -10%
進度已落後了 10%,若不補上進度,可能會延誤整體交付。
WBS 提供細節與比重 → 能準確計算 EV
Deadline 定義每個時間點應完成多少 → 才能產生 PV
EVM 則把這兩者整合 → 得出精準的 SV 偏差數據
才能真正成為讓專案「進度看得見、時程控得住、資源調得快」的管理利器。
用EVM讓專案管理從感覺變成數據
在專案管理實務中,進度不明、成本失控、風險延後發現,常常不是因為團隊能力不足,而是缺乏一套可靠、量化的監控系統。
EVM正是這樣的系統,一個讓您從混亂中建立秩序,從模糊中看見真相的工具。
它不是增加你負擔的報表,而是幫您看見進度、預測風險、爭取支持的最佳幫手。
它將專案進度轉換成可以計算的數據,但要讓這些數據真正有意義,就必須結合WBS與Deadline,才能讓每一筆 EV/PV 計算「有根有據、有依有據」。
從下一個小專案開始,用 WBS 拆任務、設定 Deadline,試著算出第一個 PV 和 EV,EVM 就會開始發揮它的力量。
一步一腳印,您會發現:
您不只是在交差,而是在真正地「駕馭專案」。
做一個掌握進展的人,而不是追著問題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