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閱讀的經驗中,始終有著怎麼樣的書就應該會這麼樣發展的既定印象,但有時閱讀完意料之外的感動與知識補充(?我想不到更好的形容詞XD),往往就是這些在既定印象外的非典型書籍。
誰說末日就應該轟轟烈烈?推理小說非得有死人不可?看漫畫更像讀了一篇優雅的人生小說;看著植物,竟接連的想起在異國時所望見的家鄉;而所謂的奇幻,更像是奠基在史實之上,讓我們記住,並且體會到珍貴的累積得來不易。

那些書堆中的非典型書單
◇ 非典型推理小說-《永不沉沒之後》

𓂃。𓂃。𓂃𓊝 𓄹𓄺𓂃。𓂃。𓂃
■ 藏在大時代意念下的日常推理
沒有要復仇,也沒有什麼大場面,有些篇章還比較接近解謎,卻在這些日常推理之中埋藏不少值得我們繼續往下思考的議題:當年的大罷工怎麼造就船上人力短缺?進而造成後續救援上的混亂?勞權抬頭,女性的地位也提升,然而沒有男伴的女性獨自用餐居然如此怪異?
特別喜歡移民與階級的描寫,還有一環牽著一環導致鐵達尼號沉沒的細小原因,世紀矚目的災難,往往都是從被忽略以及大家覺得無所謂的小地方開始的。
■ 沉沒之後 vs 沉沒之前
講了那麼多沉船前主因,書名為什麼叫永不沉沒之後?看到後繼深深明白作者的用心:
「當我們複述歷史,其實我們也在肩負像通訊員一樣重要之責。我們選擇記住什麼、遺忘什麼,其實是在決定後來的人得到什麼、遺失什麼。 」
而我們也不自覺地成為了沉沒之後,肩負要記起什麼樣歷史記憶的人們了。

◇ 非典型末日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
撐過所謂的末日預言,再看到現今世界各處鬧哄哄的一切,《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或許就是最貼近我們的末日現實。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的末日,還會想要做什麼嗎? 這本小說帶來的惆悵,會提醒自己不要什麼事都想等著以後再說。
同樣描寫到孤寂,《黑暗中我們能走多高》訴說的也是留下來的人們,當死亡變得無所不在, 我們又該如何向前邁進? 這本詩意優美到不像末日科幻的小說,卻帶來很深的省思,絕望中的人性黑暗與光明,讓我們了解彼此之所以存在的理由。

◇ 非典型科幻小說-《一千種藍》、《寧靜海的旅人》

越來越快的社會,越來越大的裂痕。《一千種藍 》明白呈現了人們因為有了更方便的科技,卻也因此走向更大的極端,透過人工智慧「花椰菜」的視角,去感受身邊所存在的生命體,都有無可比擬的重量。 也意識到在這迅速發展的進步下,人類到底錯過多少事物?而自以為的幸福標準如何定義?
《寧靜海的旅人》之所以一再提及,除了太喜歡,也在於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 在不斷變換的時代中,人類如何面對破敗的地球?從月球殖民地出發的未來時空旅人,那孤獨的心也不會因為身處在 23 世紀就有所改變,但這也代表著,那些人類最原始的美好與希望,其實就常存在我們心中。 (BTW這一類別的書我實在多到族繁不及備載XD)

◇ 非典型奇幻小說-《巴別塔學院》

既然都提到科幻,奇幻類也必須來一下。得先說《巴別塔學院》在一開始是抱著錯誤期待而讀,讓我忍不住擱置一邊, 直到某次無意間翻到居然在講殖民歷史?翻著翻著,又忍不住從頭再讀一遍,還好沒錯過。
包裝在銀工魔法這個奇幻架構下,其實也正訴說著當權者是如何透過語言來統治人民,最後跟著主角們一起深思、站出來抵抗所帶來的餘波,真的是錯誤的嗎?反抗本身並不是不道德的選擇,而是造成人民必須出來反抗的環境阿!

◇ 非典型自然書寫-《離散的植物》

(近期讀了好愛的一本!)
讀過李潔珂的第一本《山與林的深處》就很喜歡,以為是自然科普,卻更像回憶錄的書寫,在她每次進入山林也同時回憶、思考著自身血緣存在時,我們亦能從她細膩觀察生態物種之間,同步看見台灣這塊土地是如何滋長著我們。
而《離散的植物》 則透過各種會遷徙的植物來探討「邊界」。那些在異國生長進而深根的植物們,幾代下來可以被稱作「原生」嗎?而人類若是這樣的遷徙,可以很明確地回答我是哪裡人嗎?
集結地理環境學、植物學、歷史與自身故事,一本清涼的自然書寫。

◇ 非典型漫畫-《東京日日》

看起來是漫畫,於我更像是一部淡然卻能深刻打進心中的小說!無法明確說出為什麼喜歡,但我想這就是真正喜歡一個東西時,語言無法描述,靈魂卻會感知。
松本大洋非常會描繪身處在忙碌城市下的孤獨感,然而轉瞬間與人相遇、看到一部好作品、吃到心心念念食物的小小滿足,卻又是讓人那麼心生舒坦,我想這也是許多已在社會上打滾已久的人,能得到共鳴的原因之一吧。
第三本完結看完後,感動更上一層樓,喜歡到必須再有一篇書評分享!

近期讀了不少顛覆印象卻非常喜歡的書單!寫這篇時好快樂~~
也歡迎到畫說IG與眾多書友們一起討論還有哪些非典型書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