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人類終將難逃一死,卻也總是弔詭地相信不會那麼快的輪到自己。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是一本很經典的末日文學,通常這樣類型的作品會跟科幻綁在一起,但若是期待有著新穎想像的科幻迷,恐怕會失望了。這本劇情意外地「平靜」,平靜到你會覺得這劇情有什麼好講的?平靜到有些角色在這樣極端的狀況下過著日常讓人難以同理;平靜到最後毛骨悚然的發現,這好像才是最接近我們末日的小說。

如果你已經知道自己的末日,還會想要做什麼嗎?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是從「已知」開始的。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核武器在短短一個月摧毀了半個地球,北半球已悄然無聲,而輻射塵正以緩慢卻堅定的腳步飄向南半球的澳洲。
人很難平靜地接受死亡,總想奮力一搏。未知雖令人害怕,卻伴隨行動,蘊含一絲希望,這或許也是人生的美妙之處——收穫藏於未知之後,使人生得以延續。然而,這部小說中的已知,當人生僅剩唯一的答案時,竟是無盡的絕望。
「這才不是世界末日,這只是我們人類的末日。世界的一切都會按常持續,只是我們已不在其中罷了。我敢說少了我們,世界會相當美好。」
很有道理,但當輪到自己時,還能那麼理智地說出這句話嗎?

不願面對現實的人,難道真的是蠢?
「我們誰都無法真的相信那種事會發生——會在我們身上發生。」她說。「單就這點來看,我們每個人都瘋了。」
正因為無法相信,因此極盡所能的維持日常。上派對、遊帆船、上教堂、上個課或是繼續園藝耕地。沒有轟轟烈烈的豪賭一把,每個人似乎只能在已經不平常的日常中,竭盡所能不讓自己發瘋。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其中一段是澳洲海軍少校彼德的妻子瑪麗,當眾人心裡都明白人類是活不過八月底時,她繼續規劃明年要種什麼樹、她的女兒還要學走路、還質問為什麼大家都不工作?直到時間緊迫,彼德逼不得已要跟她說怎麼樣才會讓他們各自好過(也是全人類最後不得不面對的選擇,這個選擇大家可以去書裡找到答案,也感受一下這股心涼。)不斷逃避現實直到被拖回來的瑪麗大怒。
看到這邊時我對瑪麗實在感到有點厭煩,是要逃避到什麼時候?卻在最後與閨蜜莫伊拉聊天時,明白那是她的自救機制,若不繼續維持日常,恐怕很快就瘋了。
我們總以為自己剩下沒多少時間時,一定要幹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情不致後悔,卻沒想到這些盡力維持的日常,才是我們內心最深切的盼望。期待那讓人害怕卻仍有著希望的未知,能取代已知。

最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二
另外也很欣賞約翰這個角色!這位蠍子號上的科學家約翰,即便知道死期將至。仍想完成自己的夢想,也就是開著他的法拉利去比賽。說真的,在這平淡的故事中,最刺激的段落就屬約翰的賽車比賽了。我在閱讀時也突然驚覺,期待這場賽車比賽的我,是不是也跟小說裡的人們一樣,如果無法改變人生結局,那麼至少要有一兩個期待掌握在自己手裡吧?可以自主地朝自己的選擇的地方邁進,這好像就是希望的定義。
翻到末尾時,我的內心是那麼的寂靜,沒有眼淚、沒有憤怒,僅有深深的惆悵,一切是那麼寂靜無聲。此時列車到站,抓著書下車後看到滿滿的人潮,奔走朝向各自的目標,各自喧鬧,各自朝向「未知」,對比書中最後的寂寥,恍若隔世。
「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
非以一聲轟天巨響,而是黯然抽泣。」--T.S.艾略特
這是一本步調緩慢,情感堆疊卻越發深厚的末日小說。而這樣安靜的末日感,想同推艾蜜莉孟德爾 的《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單就敘述性來看,我更喜歡後者,但也有可能是因這本的希望感比較大,而人總是本能地想要抓住那僅存一丁點可以掌控的事物吧?
歡迎到畫說IG與更多人聊這本書,或是聽聽我們的 Podcast頻道【這本書有讀】一邊想想自己究竟想不想要先知道自己的死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