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7.10
**美國金融市場對關稅反應冷靜,股市與風險資產持續創高。
*川普公布新一輪關稅通知,貿易緊張升溫,但美股依然創高,標普上漲0.6%,納指再創新高。
*輝達市值突破4兆美元,成為美國首家達此市值的企業。*比特幣觸及11.2萬美元,年漲幅近兩成,僅次於黃金,顯示風險資產熱絡。
*市場普遍認為8月1日前為關稅正式生效前的安全期,對新關稅漠視。
**關稅調整內容與巴西受創最重。
*第二輪關稅公布國家包括:菲律賓(17%→20%)、汶萊(24%→25%)、摩爾多瓦(31%→25%)、斯里蘭卡(44%→30%)、伊拉克(39%→30%)、利比亞(31%→30%)、阿爾及利亞(持平30%)。
*巴西為唯一被課徵50%關稅的國家,市場解讀可能與政治立場及金磚峰會上的言論有關。
**巴西強硬回應,展現封閉型經濟體的底氣。
*巴西總統魯拉強調國家主權,不接受外國干涉,批川普為「不負責任的皇帝」。
*巴西擁有龐大內需市場(人口2億)、資源豐富、地緣孤立、關稅保護政策健全、自產iPhone與汽車,長期非出口導向。
*美對巴西貿易為逆差,巴西反而對美國不依賴,因此對高關稅反應更強硬。
**台灣處境尷尬,恐非川普首要談判對象。
*台灣不在第二輪名單中,雖表面安全,實則處於被晾狀態。
*川普可能故意保留台灣稅率,待最後談判階段再釋放,以爭取更多讓步。
*建議台灣趁勢加強產業轉型與就業輔導,預防貿易摩擦衝擊。
**美國關稅收入大增,財政得利,美股未受拖累。
*美國關稅收入大幅提升:5月單月228億美元,預估6月底達1220億,今年全年或達3000億。
*2010–2017年每年關稅僅25–35億美元,現已高出數十倍。
*高關稅無明顯造成通膨或股市崩跌,反而為減稅政策鋪路,金融市場創新高。
**銅關稅與成本轉嫁效應值得後續關注。
*銅被列為高關稅品項,市場擔憂實施時間與通膨影響。
*聯準會調查指出,美國關稅成本50%由消費者吸收、40%由企業吸收、僅10%由出口商吸收。
*日本車廠自吸收30–40%成本,代表關稅成功轉嫁至企業利潤。
**川普政府展現強勢作風與全球價值觀輸出。
*川普推動「一手拿手槍,一手拿聖經」式政策,強調開放市場與美國價值觀的全球輸出。
*強烈批評如巴西者受關稅報復,而願配合者可換取稅率讓步。
*此種價值與利益捆綁式的策略,被形容為高壓但有效。
**川普行政命令與緊急命令數量創歷史新高,引發國際信任危機。
*川普第二任期半年內發布近400項行政命令,一年內緊急命令高達9次,遠超歷任總統。
*國際社會對美信任顯著下降,墨西哥、德國、法國等多國逾八成民眾表達不信任。
*美國形象正面觀感在多國大幅下滑,領袖陷入「裡外不是人」的困境。
**總結:川普關稅政策短期奏效,長期代價待觀察。
*量化指標顯示:關稅提高收入、金融市場穩健、民間壓力尚未顯現。
*無法量化的代價則是全球信任滑落、國際形象受損,恐對美國長期霸權地位造成挑戰。
*川普式經濟強權主義與價值觀主導,將深刻影響2025–2028年的全球政經秩序。
**美股季節性與指數動能觀察。
*納指創歷史新高,7月與8月向來是美股相對強勢月份。
*過往慣性顯示,9月為跌勢月,常見9窮10絕格局,屬於第四季消費旺季前的先蹲後跳。
*根據歷史數據,標普500在7月平均月報酬1.67%,為12個月最高。
**高盛與其他投行目標價變化。
*高盛兩個月內兩度上調美股目標,將12個月標普500目標從6500點調升至6900點,年底目標從6100點升至6600點。
*原2024年底時,多數投行對2025年底預測值落在6600–7100點,平均6614點;4月關稅衝擊後大幅調降至6047點,甚至低於當時指數。
*JP Morgan曾估5200點,顯得極為保守。如今行情回穩,投行開始重新上調預期,但往往反應滯後、落後行情。
**兩大觀察重點:關稅通膨與Q2財報。
*關稅導致的通膨效應尚未明顯反映,4-6月並未出現顯著物價上升。
*Q2財報將成關鍵,高盛預估年增率將由Q1的12%降至4%,利潤有壓力。
*不過美元走弱形成美股企業的匯兌收益利多,可能推升超預期財報比例高於平均的70%。
*台股因台幣升值產生匯損,對應美股則產生匯兌利得。企業將台幣、人民幣、日圓收入轉回美元後可換取更多美元。
**根據美銀報告,今年美股的Buy the Dip(逢低進場)動能已超越90年代科技泡沫後期。
*納指自15%回調後,以52天回升23%,為歷史第五快,反彈效率極高。
*4月進場者皆獲顯著報酬,顯示市場信心強烈。
**景氣擴張與風險意識並存。
*仍處於景氣擴張期的第三年,但除了AI外,其他產業已顯現部分庫存壓力。
*整體策略為右側不盲目樂觀、左側不極端悲觀,應審慎觀察產業輪替。
**美股上漲寬度縮窄與產業集中。
*上漲動能過度集中在少數科技股,羅素2000等中小型股表現遲滯。
*市場寬度標準差接近-1,顯示廣度不足,多數漲幅來自如輝達等大型股。
**輝達領先市值榜、科技股霸權加劇。
*輝達市值突破4兆美元,登上全球第一。年初以來漲幅超過兩成,市佔率升至S\&P500比重約7.5%。
*微軟與蘋果輪流當市值老大多年,但輝達今年殺出重圍,已遠甩蘋果(市值僅3.1兆)與微軟(3.7兆)。
*微軟近年雖一度登頂,但再度被超越,顯示科技龍頭更替激烈。
**市值前十名企業結構變化。
*目前前十大企業中僅Saudi Aramco與波克夏為非科技類,其餘皆為科技公司。
*最新市值排名:輝達(4兆)、微軟(3.7兆)、蘋果(3.1兆)、Amazon(2.4兆)、Alphabet(2.1兆)、Meta(1.8兆)、Saudi Aramco(1.6兆)、博通(1.3兆)、波克夏(1兆)、台積電(9697億),台積電位列第十。
**美股正處景氣循環中段,投資信心仍強,但須留意上漲集中與景氣輪替風險。
*投行目標價變化滯後,反映市場情緒波動大,投資人應審慎看待。
*輝達獨強領軍科技股,建議關注匯兌利得、美元走勢及AI擴散速度對財報的影響。
**特斯拉市值與市場地位下滑。
*特斯拉跌出市值前十名,來到9,569億美元,已被台積電超越。
*市場逐漸將特斯拉從FANG與七巨頭名單中剔除,代表其市場信心下滑。
*馬斯克成立美國黨,引發部分投資人因政治立場而產生疑慮。
*FANG退流行,市場逐步移除特斯拉。
**馬斯克的政治活動引發風險溢酬上升。
*川普與馬斯克關係不佳,政治紛擾影響投資人信心。
*自駕車時間線拉長與馬斯克參與政治,使市場對特斯拉要求更高風險貼水,需更低股價才會吸引資金進場。
*馬斯克過度關注外務,被批評削弱對特斯拉業務的專注度。
**Dan Ives對特斯拉董事會提出三項建議。
*給馬斯克新的薪酬方案,讓其取得25%投票控制權,利於XAI發展。
*規範馬斯克在特斯拉的工作時間,避免分心其他事務。
*監督其政治活動。
*馬斯克回應:Shut up Dan。
市場關注:特斯拉的價值是來自馬斯克個人魅力還是公司本身?
*投資人需思考:是相信馬斯克個人,還是希望他服從股東意志?
**特斯拉仍具備未來想像空間。
*儘管股價大跌,自駕車仍是巨大未來市場。
*未來Robotaxi市場若成熟,可能僅Waymo與Tesla能壟斷,是高度集中且價值龐大的產業。
**Alphabet成長落後、面臨壓力。
*Google今年股價下跌8%,遠遜於標普與其他科技巨頭。
*面臨美歐反壟斷調查與OpenAI競爭壓力。
*Gemini等AI產品改變用戶使用習慣,削弱搜尋引擎優勢。
**Alphabet估值偏低。
*本益比僅剩17倍,甚至低於台積電。
*與Microsoft、Amazon、Apple、Meta等超過25倍以上本益比相比,明顯低估。
**Google資源整合優勢仍在。
*Waymo仍領先特斯拉,整合AI晶片、搜尋引擎、Gmail、地圖與雲端服務等。
*若強行分拆,雖有可能釋放價值,但也會失去規模優勢。
**產業週期與市值洗牌的必然性。
*市值排行變化迅速,五年後現有七巨頭恐僅剩一半仍在榜上。
*歷史案例如SONY與NOKIA皆說明產業替代與週期變遷。
**散戶應對策略與ETF優勢。
*長期投資建議選擇ETF或基金,自動太弱留強,跟隨產業趨勢。
*關鍵在於押注美股科技生產力循環的延續。
**關稅戰的影響與市場反應。
*川普新一輪關稅措施反而未造成市場恐慌,美股持續上漲。
*投資人已將川普的關稅視為短期交易事件(TACO),等候8月1日進展。
*市場越來越呈現非理性反應,漲勢回歸景氣與生產力正軌。
**景氣週期與未來觀察重點。
*討論是否可突破過去「三牛一熊」慣性,進入「四牛五牛」甚至「七牛一熊」的長期擴張期。
*台灣出口創高與全球景氣擴張持續進行中,是觀察未來投資方向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