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異鄉生活過的經驗?
那種遠離熟悉的一切,心裡藏著說不出口的孤單。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某個失眠深夜裡突然好想吃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或是想在異國街頭找到熟悉的家鄉味,卻又覺得自己格外孤單?
異鄉生活不只是地理的距離,更是一種情感的落差。
陌生的語言、不同的文化,讓我們的心更渴望被理解,被接納。
異鄉人共通的經驗
我曾看過身邊一位在英國留學的同學。剛到英國時,她努力適應陌生的語言和文化,但她特別的口音常常讓她面對許多挫折。
課堂上,她曾因口音被同學嘲笑,甚至排擠,這樣的經驗讓她感到深深的無力和挫敗。
更難熬的是,當地食物的不適應讓她想起更加想念家鄉的味道。儘管嘗試料理家鄉的湯麵,卻怎麼也煮不出熟悉的味道。
那種孤單和無助,就像是一張無形的網困住了她,也牢牢困住了每一個異鄉人。
轉頭看向在台灣的東南亞人。
他們會想念叻沙、椰子水、媽媽煮的家鄉菜,也會因為被排斥而偷偷哭泣,心中藏著與那位英國留學同學一樣的孤獨與渴望。
走在街頭被陌生人用審視的眼光打量時,心裡或許都會冒出一個問題:「我在這裡,是不是永遠都只是個外人?」
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那份想家、渴望被接納的情感,其實是共通的。
我們都在尋找一個溫暖與歸屬。
我們不只是你想像中的那個樣子
可惜的是,台灣社會習慣用簡單的標籤來看待東南亞人。當東南亞人走在街頭時,先被看見的常常是膚色、再來是口音,還有一張張被簡化的標籤。
「他們就是來打工的吧?」
「東南亞好髒好亂。」
「不就是外勞、僑生嗎?」
這些話聽在耳裡沉甸甸的,感覺像被放進一個盒子裡,否認了個體的獨特與複雜,好像只能是某種角色,而不能是完整的「人」。
我們不是這些字眼堆砌出來的角色,不只是廉價的勞力,也不只是課堂上被點名的僑生。
我們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選擇,有對未來的期待,也有想要被理解的渴望。我們從來都是有名字、有夢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每一個被忽略的背影,都是一個比角色更豐富的靈魂。
給在異鄉的他們一個微笑吧 🌺
下次在公園、夜市或捷運上,看到一個陌生臉孔的外國人,試著給他一個微笑吧。
那個人也許正在用力對抗孤單,也許正想著遙遠的家。
我們都曾是異鄉人。不論你來自哪裡,不論你是誰,我們都不只是「一個角色」,有名字,有夢想,有情感。
試著從自己開始,讓這小小的善意,給這座城市多一點溫柔。
👉 如果這篇文章有讓你想起什麼,歡迎留言、分享、或追蹤這個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