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德國木星獎最佳德國電影
相信大家還猶記2015年,一名敘利亞庫德族3歲兒童艾蘭·庫迪(Alan Kurdi),因偷渡遇難,陳屍在沙灘上的照片。
《歡迎來住我家》(Welcome to Germany)是一部2016年上映的喜劇電影。內容正是描述2015年的「歐洲難民危機」(European refugee crisis:指2010年底爆發阿拉伯之春後的難民或經濟移民,從中東、非洲和南亞等地經地中海及巴爾幹半島進入歐盟國家尋求居留,2015年非法進入歐盟國家者為180萬人,其中有89萬名尋求庇護者進入德國)。難民衍生許多問題,樂觀者認為,難民可緩解德國勞工短缺問題;悲觀者則認為,德國將變成一個伊斯蘭國家。
事實上,截至2024年,德國信仰伊斯蘭教者佔比僅約4–6 %,遠低於無宗教(47 %)、天主教(24%)及基督教(22%)者。且難民確實補足了德國的勞動缺口,如:建築、護理領域。其就業率隨時間上升,在德國居留六年後,有54 %就業,其中約三分之二為全職;八年後,就業率更達 68 %,全職比例約四分之三。然而,其核心挑戰在於「語言、資格認證」與「社會融合」。
本片描述一個德國中上階層家庭(男主人是骨科醫生,女主人是退休校長,及一對兒女)收養一名正在申請庇護中的難民的故事(向德國尋求庇護者一般會先被安置在收容所)。該難民Diallo來自奈及利亞,是名20多歲的單身男子,因家鄉遭到聖戰組織Boko Haram以「淨化」之名:即傳播遜尼派伊斯蘭教,摧毀奈吉利亞北部的什葉派伊斯蘭教,Boko Haram的家鄉與家人遂遭摧毀及殺害。
片中反映許多文化衝突,如:Diallo覺得德國女性太晚婚(截至 2024 年,德國女性首次結婚的平均年齡為32.2歲,男性為34.7歲,我國則為女30.5歲、男32.3歲)、歧視非白人、愛喝酒卻不溝通、重視工作卻疏於家庭,甚至在難民中心還搞母國那套以宗教壓迫、控制女性的行為(事實上,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中,在真主面前男女是平等的,只是後人在父權社會的脈絡下錯誤詮釋,或錯誤將地方習俗歸於宗教,導致男女不平等)。
從2015年迄今已十年,多數難民選擇留在歐盟境內(截至2023年,僅約兩成實際遣返,另八成留在歐盟),主要是人權考量,以自願返鄉為主,強制遣返為輔(在符合人權標準下)。歐盟於2023年通過《新庇護與移民公約》(New Pact on Migration and Asylum)主要在建立一個更公平的責任分擔機制-「靈活團結原則」,即各國可選擇「收容難民」或「資助遣返與庇護處理」;拒絕者須提供經費或支援人力。簡言之,即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於今年三月建立其配套機制《歐盟遣返制度》(EU Return System),補足「庇護遭拒後如何處置」的漏洞(其衍伸非法滯留增加的問題),建立一套遣返管理系統,整合各國庇護遭拒的個案資料與行蹤。
綜上,我國雖未有難民問題,卻同樣有文化衝突的問題(包含政治衝突,如:今年三月被遣返的陸配亞亞)。截至去年三月底,我國新住民家庭人數破萬人(新住民人數59萬人,子女47萬人),佔我國人口二十三分之一。我國同樣有樂觀者與悲觀者,樂觀者同樣認為可補足勞動力,悲觀者同樣認為會被統一(主要針對陸配),甚至無限上綱到種族主義的清洗人口(試問何謂純種的台灣人?)。
事實上,新住民除了補足勞動力外,如:照護、勞工、餐飲等領域,對於「少子化」也有所緩解(佔總出生人數中約10–13%),更讓我國成為一個朝向多元、開放、包容的國家。並反應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方面面,如:我國車站附設祈禱室或清真食品認證。
片中有段對話:「Boko Haram從非洲來。」「Hey!我們都從非洲來。」「那是我們的祖國。」這幾天在德國,雖然還是有遇到流浪漢被趕下電車的情形,但還是能感受到各種膚色、口音、身障的人,共同生活於此的「一體化」(Integration)。身份認同不應該建立在種族主義上,而應建立在普世價值上,是選擇活在一個多元、開放、共善、共好的世界,而非一個一元、封閉、歧視、自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