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相機竟拍下了窗外人物的醜態,電影開場就以一張張相片幻燈片,道出英國杜倫郡礦區小鎮的「排外」心理,他們對這群剛抵達的敘利亞難民表示不歡迎。當主角提傑向難民女孩雅拉釋出善意,他提議把自己叔叔的相機賣掉,就有錢去修雅拉摔壞的鏡頭,自此雅拉便開始收到各方拍照的邀請,先是從理髮廳裡的婦女拍起,再到大街上路過的老者與孩童,想不到這些相片集合在一起,竟成了一場凝聚眾人的放映會。雅拉從小的夢想就是成為攝影師,片中的「相機」不僅是她父親送的珍貴禮物,也是過去紀錄礦工罷工的重要承載物,放映會中,看著銀幕上出現的每個身影,鎮民們興奮地在台下鼓掌,搭配著中東樂琴聲成為一次完美的共榮,電影的最後一刻,他們也聚集在一起,為雅拉獄中死去的父親哀悼。
但是「愛並不可恥。」
肯洛區溫柔地抱起了「難民議題」,如同提傑一手抱住愛犬瑪拉,印證了每個人都有改變社會的力量,導演在故事裡進行了一場社會實驗,明知難以達成卻讓多數鎮民都做出了選擇,我不認為這是「人性本善」的過度理想化,我仍看得見那破敗殘酷的現實面,片中就曾藉由「平板電腦」觀看了兩部影片,其一是網路流傳當地孩童霸凌敘利亞孩子的影片,其二則是難民故鄉敘利亞校園遭恐怖攻擊的慘狀。當他們舉高「老橡樹酒館」的旗幟,站在了遊行隊伍當中,酒館對他們而言早已超越了「集會處所」的實質意義,精神上成為真誠接納他們停留的港灣,這股懷抱了希望的力量,是肯洛區爺爺留給未來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不在相片中,而是在影像裡。
🎶延伸聽歌: #伍佰 《#樹風 》
#老橡樹酒館 #kenloach #肯洛區 #daveturner #eblamari #sixteenfil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