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中的眷村是桃園龜山憲光二村
「沒關係,你什麼都不記得沒關係,你只要記得你女兒很愛你就好。」
本劇描述一位正在辦理離婚手續、打兩份工、不惑之年的女兒樂樂(謝盈萱 飾),與獨居、只會煮泡麵、喜歡嘗試各種新事物、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父親(秦漢 飾),女兒在蠟燭多頭燒,照顧罹患譫妄症又逐漸失智的父親的故事。「忘了我記得」所表達的,正是那些日復一日、彷彿無意識的相處日常,卻不知早已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記憶中。
「我從來不覺得爸爸會變老,但那天我看到他的背影,我忘了,人都是一瞬間變老的。」
人並不是一瞬間變老的,就像停滯的、線性的時間般,只是一個人生「階段」,昨天與今天無任何差異。相反的,時間是綿延的、疊加的,無時無刻不再變化的。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老。劇中的女兒,正直中年危機,是此危機讓其意識到父親的變化。然而,何謂中年危機?
查ChatGPT,中年危機:「是一種心理現象,通常發生在約40歲到60歲之間的成年人身上。這個階段的人會面對自我認同、生命意義、成就與未來方向的質疑,進而可能產生焦慮、憂鬱或行為上的改變。」
典型特徵為:對老化的恐懼、成就感的質疑、生活滿足感降低、渴望改變。簡單一句就是對「存在」感到焦慮,開始反思「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接下來的人生我要怎麼過?」
事實上,對「存在」感到焦慮,並非中年人的專利,40歲以下的年青少年、青年、壯年,或60歲以上的老年人同樣有「存在」焦慮,關鍵在於,是否「意識」到此焦慮。如同魚缸裡的魚不會意識到水的存在,或健康的人不會意識到保持健康的重要。中年危機之所以發生在中年,在於中年通常已符合社會「人生勝利組」的想像,或具有追求「人生勝利組」的經驗,如:高學歷、高收入、結婚、生子、買房等「五子登科」。這時才在某個夜深人靜的時刻反思,在人生準備折返的下半場,什麼才是真正想追求的?
本劇提醒我們,就算少子化、高齡化、年輕人買不起房、不婚不生的社會,一樣會有中年危機、存在焦慮。存在焦慮像是一根針,像《楚門的世界》中通往真實世界的門,像《駭客任務》中的紅藥丸,戳破了美好人生的謊言。
何謂人生勝利組、美好人生?童話故事的結尾,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是對美好人生的集體「想像」而非真實。如:大家都說念建中、台大好,再看看考上台大的人,每個人都洋溢著充滿希望的笑容,便不自覺得認為考上台大是達到幸福的必經之路。殊不知台大一年級的學生,有超過五分之一(約800人)休退學。因為考上台大後人生並非就此結束,考上台大僅是幸福的暫時狀態、階段性的完成,而非永恆的幸福。
然而,人們始終嚮往永恆的、一勞永逸的幸福,因此上台大後還不滿意,認為要念醫學系才滿意、或考上國考才滿意、或出國留學才滿意。但同樣的,念醫學系、考上國考、留學後,人生並非就此結束,於是又開始找尋新的目標,直到認清永恆的、一勞永逸的幸福是不可得的,並且捫心自問,我所追求的、擁有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一生的「一」何其公平,不管財富、種族、性別、文化都不多也不少。「一」既有限又無限,數學上,零到一之間有無限個數字;歷史上,有無數個人生直得效法;藝術上,天才創造許多讓我們得以感受上帝、靈魂的永恆藝術。「一」既長又短,以量化、無關係的眼光看人生很短,以質性、關係的眼光看則很長,如:以多少錢、自身利弊衡量是否生小孩,而非基於愛、幸福決定是否生小孩。前提是,在無戰亂與饑荒的環境下,即人保有生命的可能性與選擇性。
如同劇中晚年的父親身旁有樂樂陪伴,然而,真實世界中,晚年的樂樂要由誰陪伴?AI、看護、養老院?又有誰記得樂樂?或者樂樂要記得、愛著誰?少子化的危機,不僅影響學校倒閉、老師失業、勞保要多繳、延後退休等,更直接影響人的關係、倫理、價值與意義。
綜上,什麼是幸福、成功,或不幸福、不成功?只有自己實際體驗過才知道,如同劇中父親突然在雨中漫步,或許這就是屬於父親的幸福(樂樂並不阻止,而是在雨中同樂)。因為世上並沒有永恆的、一勞永逸的、存在於電影或小說的幸福與成功。幸福與成功是人生體驗與追求的過程和態度,直到生命最後一刻都應保有的態度(永保年輕勇於嘗試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