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到故宮看了《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我以前不太喜歡看畫展。對於有形有像的寫實作品,最多只會讚嘆「畫得真像」,卻難以理解畫家的用意與畫面的深層情感。至於抽象的畫風,那些混亂的線條、誇張的配色,別說欣賞,已經搞得我腦海一片空白,只能迅速略過。
這次我嘗試用新的方法,以「美術史」的角度切入,去探索畫作背後的歷史脈絡和畫家的故事,我很好奇,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Springtime》William-Adolphe Bouguereau
古典學院派的代表作之一,
古典派的特點是題材為「神話」、「歷史」、「英雄」,且特別著重技法,對「美」有極致追求。因為在那個年代,只有崇高題材、完美技巧的畫作才能被選入沙龍展出,受到王公貴族青睞,藝術家才能維持財務。
畫中是一對情侶,在春天森林的鞦韆,女子依偎著對方,親暱著對望,象徵愛情的美好想像。男子著訪古希臘的短袍隨風飄逸,女子身穿絲綢透出肌膚,加上光影在皺褶上的變化,展現高超的繪畫技藝。
但「完美」的另一面是「不真實」,「沙龍」對於題材的限制成為藝術家的「牢籠」。
進入沙龍,是當代畫家生涯的起點,卻是創作自由的終點。
漸漸的,有人對於「塑造永恆」感到厭倦,他們真正想畫的,是「瞬間光影帶來的感動」,印象派由此而生。

《Allee of Chestnut Trees》 Alfred Sisley
Alfred Sisley 是最純粹的印象派風景畫家,這幅畫作是塞納河畔栗樹的林蔭步道。相較於學院派的作品,這個畫面是一個平凡的瞬間,或許是一般人眼角餘光的一個畫面,沒有主角和焦點,卻祥和寧靜。
大多數人對印象派的理解是「光影」和「瞬間」,但它真正的核心是「自由」和「反叛」。
印象派的先驅必須面對畫作賣不出去,甚至被貶低。生活困苦,沒沒無聞,過世後作品才逐漸被重視。支撐他們的是對於藝術的信念:藝術必須表現於自然、日常與生活。
直到19世紀後期,中產階級興起,他們也有能力購買畫作,市場品味從「古典神話」轉為「生活日常」。印象派終於開始受到重視。

《The Boulevard Montmartre on a Winter Morning》 Camille Pissarro
這幅畫作是畢沙羅在旅館窗邊俯視巴黎蒙馬特大道。畫中馬車與行人在筆直的大道上融進霧中,沒有臉孔,沒有主角,但正是這些無名的身影,支撐起城市的脈動。
這幅畫特別之處是,印象派前期主要的題材是鄉村和風景,之後轉以都市為題材,仍展現特有的光影詩意。至於轉變的原因嘛?
其一,都市題材更受中產階級的歡迎,畫作更容易賣出;其二,畢沙羅生涯晚期行動不便,時常在室內看著窗外作畫,無心插柳柳成蔭,筆下的巴黎街景系列,成為最著名的作品。

《Two Girls at the Piano》Pierre-Auguste Renoir
《Two Girls at the Piano》Pierre-Auguste Renoir
這幅畫作將印象派融合了古典學院派精緻的畫風,展現的風格平衡。畫中前方女孩翻普彈奏、後方女孩轉頭聆聽,傳達出音樂開始演奏的「瞬間」。少女的五官、手指、服裝細緻的材質,展現學院派的細膩感。整體配色用暖色系的柔和色調,如金黃、粉紅、象牙白,呈現午後室內的溫暖光線。
雷諾瓦晚期受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苦,無法快速即時的畫出光影變化,必須改以更慢的方式作畫,同時回歸思考古典派和印象派的核心意義:
古典派最為詬病的是「題材僵化、壓抑創作自由」,但也強調「技術與素描能力」這些扎實的基本功;印象派雖然題材自由,但風格飄逸、輕盈,畫面缺乏力量。
雷諾瓦結合印象派的自由精神,輔以學院派入微的技術,將作品推向另一個高峰。
<總結>
從古典派對完美技藝的追求,到印象派對瞬間與自由的執著,彼此之間沒有高下之分,它們在各自的時代裡,都是藝術家對「美」的信念。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了解背後的時代背景,當代畫家所面對的限制與選擇,就能感受到眼前這幅畫誕生的歷史意義。心中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此時此刻,每一幅作品在我心中慢慢活了過來,美術史開啟我欣賞藝術的全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