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政策糖衣遮住你的判斷力
“全民發一萬元”:為什麼我們該警惕?
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全民普發現金一萬元”,乍看之下像是天降紅包、民眾大喜過望。但當我們冷靜下來,細看這項提案的動機與執行機制,質疑便油然而生:
- 為什麼沒有排富條款?
- 為什麼由立法院主導,而非行政部門統籌?
- 此刻的經濟情勢,真的需要普發現金?
這些問題指向一個根本:這項法案真的是為了民生,還是為了政治操作?
我國近年來多次實施現金或消費券發放政策,大多數都出現在疫情衝擊、經濟低迷的特殊背景下。而今年,並無重大天災人禍,經濟尚屬穩定,稅收自然增長被包裝成“超征”,以“還稅於民”之名行“撒幣收買人心”之實。
民眾值得一問:這真的合理嗎?
什麼是“超征”?別被政治語言誤導
提案者多次強調,“政府去年稅收超征,因此應退還給民眾”。聽起來像是正義伸張,其實這是一個極具誤導性的說法。
“超征”這個詞,聽上去像是政府“多收了稅”,但事實並非如此。稅收之所以比預估高,是因為經濟表現優於預算預測,是自然增長,而不是“不當徵收”。
換句話說,民眾並沒有“多繳稅”,所以也不是政府“多收稅”要還給你。
這是政策操作中的語言陷阱,一旦群眾被“超征=還錢”的邏輯說服,就容易接受這筆“意外之財”,忽略了公共預算該有的嚴肅與分配機制。
更令人憂心的是,未來若每逢稅收高於預期都成為“普發現金”的正當理由,那政府如何規劃長遠政策?稅收是否還具穩定性與可預期性?
過去能發,現在就該發?別混淆特殊與常態
支持者常提出“之前都發過”,例如2020年三倍券、2021年五倍券,以及2023年普發6000元,認為現在再發也理所當然。
但我們必須認清,前幾次普發是因應特殊時期(疫情)所作的刺激性政策,目的在於穩定內需、救經濟。這種非常時期的非常措施,本就不該作為“常態化政策”的參考範本。
如今沒有疫情、沒有蕭條,普發一萬元沒有明確經濟目標,也沒有結構性問題要解,只是一種政治撒幣而已。更沒有對資金效益做任何評估——
- 能否真正刺激內需?
- 是否造成未來財政排擠?
- 是否更應該投注在長期專案(如育兒、租屋、長照)?
這些問題被有意跳過,只剩一句話:“反正大家開心最重要”。這不是負責任的治理態度,而是以群眾情緒為工具的短視操弄。
政策還是買票?人民其實沒那麼好騙
目前正面臨一波“罷免不適任立委”的公民運動浪潮,而在此節骨眼,推動全民普發現金,不能不令人懷疑其背後的政治意圖:這是公共政策,還是一場變相買票?
令人欣慰的是,社會並非完全無感。
不少民眾在社群中公開表示:“不領這錢”、“不該用稅金收買選票”,顯示越來越多人開始對“民粹式福利”有所警覺。
我們可以接受有條件、有規劃的財政補貼,尤其是對弱勢群體。但我們也應該反對“全民撒錢”的政治秀,尤其當它建立在誤導性的語言與無效的資源配置上。
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尤其當它不是針對問題撒下,而是為了換取掌聲而撒出的時候。
從這場“撒錢秀”,我們能學到什麼?
我們當然希望生活輕鬆一點,誰不喜歡收到一萬元現金?但作為公民,我們更該練習一種能力:判斷一項政策究竟是良政,還是陷阱。
以下幾點,是面對“政策利多”時,你可以思考的問題:
- 這項政策有清楚的目的與必要性嗎?
- 是否有執行的專業評估與長期影響分析?
- 是不是建立在正確的財政邏輯之上?
- 有沒有更有效率、更急需的資源配置方式?
- 提出這項政策的時機與背景,有無選舉動機?
當一個政策滿足的是情緒、而非理性,當它解決的是政客的問題,而不是人民的問題,我們就該大聲說“不”。
政府的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你我繳稅一點一滴累積而來。如果我們不盯緊、不質疑、不發聲,就等於是放任被誤導、被收買。
一萬元能買來選票,卻買不來未來
這場“普發現金”的喧嘩,也許在短期內能為某些人帶來掌聲,但它無法掩蓋其背後的制度漏洞與政治操弄。
我們不拒絕福利,也不是反對人民受益。我們反對的,是濫用國家資源、用誤導語言包裝的政策騙局。
請記住:比一萬元更可貴的,是我們思考政策的能力,是不被輕易愚弄的社會判斷力。
當你看到“全民普發”這樣的標題時,別先想著怎麼花這筆錢,而是該問:這筆錢花得對嗎?值嗎?會留下什麼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