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活出不迎合的人生,才是真正的自由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自由,就是被討厭的勇氣


讀完《被討厭的勇氣》,我像是被人當頭棒喝。這本書表面看起來溫和而哲理,實則字字鋒利,刺穿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深層的恐懼——我們害怕不被喜歡,害怕失去關係,害怕成為那個“不合群”的人。

但正如書中反復強調的:真正的自由,就是你有勇氣去被討厭。

作者以對話體的形式,讓一位滿腹疑問、焦慮、憤怒的青年與哲人展開數次深談,從最日常的問題切入,比如“為什麼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眼光”、“為何人際關係如此痛苦”、“怎樣才能成為真正幸福的人”,最終層層推進,直擊“自由”與“人生意義”的核心。

哲人用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回應青年,他說:

你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這句話看似極端,卻越想越真實。我們不快樂的根源,往往是因為我們過度在意別人怎麼想,別人會不會不喜歡我,別人有沒有否定我。我們的人生,仿佛都在圍繞“他人”旋轉。

書中最令人震撼的觀念之一,是:“不是過去決定現在,而是現在決定過去。”這顛覆了傳統心理學對“原生家庭”或“童年創傷”的解釋。作者並非否認過去的影響,而是強調:你怎麼看待過去,取決於你此刻的立場。如果你願意改變,你完全可以賦予過去一個新的意義。

換句話說:你不是受害者,而是選擇如何看待自己的人。


人生課題要分離,不為別人活著


“課題分離”是《被討厭的勇氣》中最具衝擊力的一環。它教會我們辨別:這是“誰的課題”?是誰的人生責任?

我們常常為了別人的期待而活著——父母希望我成功,所以我必須選某個職業;朋友希望我體貼,所以我不敢表達不滿;社會希望我守規矩,所以我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最終,我們活成了一個“別人眼中的我”,卻漸漸忘記“我是誰”。

哲人提出,所有人際關係的困擾,都可以用“課題分離”來緩解。我們必須明白:別人的情緒、判斷、反應,是他們的課題,不是我們的。我們只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而不是試圖控制別人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回饋。

你願意怎麼生活,是你的選擇;別人是否喜歡你,那是他們的課題。

這看似冷酷,實則是最溫柔的解脫。當你開始不再“負責別人的人生”,你才真正開始為自己活著。那種輕盈、自由、坦然,是任何取悅別人換來的好評都給不了的。

這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現實場景。比如,有人因為不敢和家人衝突,一直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有人因為怕主管不喜歡自己,拼命加班、過勞;有人因為朋友期待自己“永遠溫柔”,於是不敢拒絕、不敢表達需求。我們以為那是“善良”“體貼”,但其實是“沒有界限”,更是“沒有勇氣”。

而阿德勒說:真正成熟的人,是敢於讓人不滿意的。


幸福不是目標,而是活在當下的選擇


《被討厭的勇氣》對“幸福”的定義,也讓人深思。

我們一直被教導:要努力成為更好的人,要有成就、有財富、有社會地位,這樣才能“配得上幸福”。於是我們像機器一樣奔跑,卻始終感到空虛。

書中卻說,幸福不是“未來的目標”,而是“此刻的態度”。你願意用什麼眼光看待自己?你願意如何回應生活的挑戰?你有沒有選擇今天活得有意義?

哲人說:“活在當下”的核心,不是享樂主義,不是放縱自己,而是對現在的人生負責。你選擇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關係、面對自己、面對挫折——這是你唯一可以掌握的自由。

很多時刻,我们總覺得“等我更瘦一點,就更有自信”、“等我工作更穩定,就可以真正過上我想要的生活”、“等我找到那個懂我的人,就會快樂”。可每一個“等”,其實都是把幸福推遠了。

而幸福,真的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決定”。你決定現在就認可自己,你決定去做一件你喜歡的小事,你決定允許自己休息、脆弱、也允許失敗。幸福從來不等你準備好,它只等你願意。

阿德勒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人生的意義是自我選擇的”。沒有一個人天生帶著使命來到世界上。意義不是等來的,是我們自己賦予的。你選擇服務別人、選擇在家庭中承擔、選擇努力追夢……只要是你自願的,那就是你的意義。

這聽起來抽象,卻極具解放性:我們終於不用追逐某種“標準答案”,只需要忠於自己。

寫給仍在自我懷疑的你:
勇敢,就是承擔選擇的代價


《被討厭的勇氣》並不是一本“爽書”。它不提供萬能解藥,也不安慰人心。它直面問題,甚至讓人在閱讀中感到不舒服。

因為它不斷提醒我們:你的人生不是命運的結果,而是你自己選擇的。你選擇維持現狀,也是一種選擇;你不敢改變,也是你允許自己不改變。這種觀點非常“殘酷”,因為它不再讓我們有藉口。

可正因為如此,它也最值得被珍惜。

它教我們正視自己的“懦弱”與“回避”,承認“我害怕被拒絕、害怕孤獨、害怕失敗”,然後溫柔而堅定地說:“即便如此,我還是願意往前走一步。”

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勇氣——不是不怕被討厭,而是即便被討厭,也願意忠於自己。

被討厭,不等於被否定。 被討厭,往往是我們開始活出自我、建立界限的第一步。

寫這篇讀後感時,我特別想推薦這本書給那些“總是太在意別人眼光”、“總是壓抑自己”的人。也許你已經厭倦了扮演那個“完美”的角色,也許你開始懷疑這樣的自己是否真的快樂。那就從讀這本書開始,給自己一個契機。

不是為了成為更討人喜歡的人,而是成為你自己。

關注我,不錯過更多好書/電影推薦。

【書籍資訊】

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推薦對象:

  • 正在經歷人生迷惘的人
  • 太在意別人看法、感到疲憊的人
  • 希望重新找回人生主導權的人

實用度:★★★★★
閱讀難度:★★☆☆☆(對話體,深入淺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飯糰@亮亮的沙龍
53會員
12內容數
在電影與書頁之間,看見世界的溫度。 談故事,也談社會,用文字捕捉那些讓人思考與感動的瞬間。 願我們都能在時光中,深深感受,緩緩前行。
飯糰@亮亮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18
這是一部令人沉思的小說,也是一場信仰與人性之間的搏鬥。《沉默》不只是描述殉教者的悲劇,更讓我們直視「神為何沉默」的深層提問。當信仰不再如期運作,我們還能堅持什麼?一本適合靜下心、與內在對話的深刻之作。
Thumbnail
2025/06/18
這是一部令人沉思的小說,也是一場信仰與人性之間的搏鬥。《沉默》不只是描述殉教者的悲劇,更讓我們直視「神為何沉默」的深層提問。當信仰不再如期運作,我們還能堅持什麼?一本適合靜下心、與內在對話的深刻之作。
Thumbnail
2025/06/12
觀賞電影《瑪麗亞.蒙特梭利》後,深刻體會蒙特梭利教育的「愛與自由」理念,並反思現代教育體制。文章探討蒙特梭利如何將自身經歷轉化為教育的溫柔力量,並呼籲大眾重視孩子內在需求,給予更多尊重和自主成長空間。
Thumbnail
2025/06/12
觀賞電影《瑪麗亞.蒙特梭利》後,深刻體會蒙特梭利教育的「愛與自由」理念,並反思現代教育體制。文章探討蒙特梭利如何將自身經歷轉化為教育的溫柔力量,並呼籲大眾重視孩子內在需求,給予更多尊重和自主成長空間。
Thumbnail
2025/06/04
當「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共識,當特權者說出「我也很努力」時,底層的心酸與不甘就會變成一場輿論風暴。這篇深度文章從階級封閉、敘事壟斷到群體情緒的操控,揭開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裂縫。
Thumbnail
2025/06/04
當「寒門再難出貴子」成為共識,當特權者說出「我也很努力」時,底層的心酸與不甘就會變成一場輿論風暴。這篇深度文章從階級封閉、敘事壟斷到群體情緒的操控,揭開當代中國社會的真實裂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自卑敏感、內耗、以及厭棄現狀、過度在意他人看法,這說的是你嗎?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透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探討了自由、進步與幸福的話題。自由是有代價的,自由不僅是追求理想生活的前提,更需要我們承擔選擇的後果。幸福可以是透過「比較」簡單得來,也可以是透過長期思考摸索獲得。選擇哪條路或許沒那麼簡單,這個世界很複雜,絕對不是黑白分明,但也是因為這樣,才有趣。
Thumbnail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渴望自由的靈魂。有些人的性格能接受約束、管控。但長大了羽翼豐厚之後,就會懂得飛出那個以愛為名的牢寵,獲得重生的機會。 有的人卻寧願處於長期壓制的環境裡,以為所謂的為你好才是真實的愛,被切斷了翅膀,連展翅高飛的本能都失去了。 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活在沒有靈魂的軀殼裡。明
Thumbnail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渴望自由的靈魂。有些人的性格能接受約束、管控。但長大了羽翼豐厚之後,就會懂得飛出那個以愛為名的牢寵,獲得重生的機會。 有的人卻寧願處於長期壓制的環境裡,以為所謂的為你好才是真實的愛,被切斷了翅膀,連展翅高飛的本能都失去了。 一個人最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活在沒有靈魂的軀殼裡。明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當「被討厭的勇氣」變成「做我想做的」 還記得那本曾風靡一時的《被討厭的勇氣》嗎?書中鼓勵我們活出真實的自我,勇敢面對被討厭的可能性。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是否也和我一樣,對書中的精髓漸漸模糊? 閱讀前哨站幫我們道出了書的核心: 用新的思維思考人際關係,有"勇氣"去改變思維及行動,馬上就能獲得
Thumbnail
作者的話: 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角度-- 迷惘是因為擁有很多選擇;感到自己不被接受是因為自己正在展現獨特與勇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是因為自己擁有看見他人美好的眼睛;失落是因為自己擁有超多無處可去的愛;孤單是因為我們心中允許了同伴參與生活;恐懼失去是因為正擁有著。 從自己的困擾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力量和
Thumbnail
作者的話: 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角度-- 迷惘是因為擁有很多選擇;感到自己不被接受是因為自己正在展現獨特與勇敢;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是因為自己擁有看見他人美好的眼睛;失落是因為自己擁有超多無處可去的愛;孤單是因為我們心中允許了同伴參與生活;恐懼失去是因為正擁有著。 從自己的困擾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力量和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被討厭的勇氣,是以生命的歷程去實現的;來自你個體的完整發展及自我實現。當你未能確實的體認到自己的能力、力量和潛質獨特之處,持續性的折損自己、質疑自己,你如何能真正安然是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與自信呢?我們勢必會落入於在乎他人的評價、放大他人眼光,以他人的位置,作為看待自己有何價值的依據。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自由絕不是一條安全的路。如果你害怕承擔,就不能抱怨缺少自由;如果你選擇了自由,就要有面對壓力的決心。」⁡⁡ 在閱讀這本書時,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甚至是懷疑存活的意義,一個人在家不停的找事情做,為的就是麻痺自己的思想,而那時接觸到這本書,閱讀的時候常常有被溫柔點醒的感覺,心情不好的時候
Thumbnail
「自由絕不是一條安全的路。如果你害怕承擔,就不能抱怨缺少自由;如果你選擇了自由,就要有面對壓力的決心。」⁡⁡ 在閱讀這本書時,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甚至是懷疑存活的意義,一個人在家不停的找事情做,為的就是麻痺自己的思想,而那時接觸到這本書,閱讀的時候常常有被溫柔點醒的感覺,心情不好的時候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這書名取得真好。 打中一種客群—乖乖順應某種正確而活許久,但內心又對現狀有諸多懷疑,正在想像、或嘗試、或已邁開行動勇敢順著自己的心意而過。體感覺得,符合這本書受眾的女性應該滿多的(還剛好就是會想透過閱讀書籍這個管道來增進自我的一群人)。
Thumbnail
一開始是被書名吸引,《我不想活得正確,只想活得像自己》這書名取得真好。 打中一種客群—乖乖順應某種正確而活許久,但內心又對現狀有諸多懷疑,正在想像、或嘗試、或已邁開行動勇敢順著自己的心意而過。體感覺得,符合這本書受眾的女性應該滿多的(還剛好就是會想透過閱讀書籍這個管道來增進自我的一群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