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醫師說「定期追蹤」不是「無限檢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每次回診,醫師總是說:「繼續定期追蹤喔。」

但你知道嗎?「定期追蹤」≠ 不停檢查;也不是一聽到要追蹤就焦慮、立刻自費安排更多檢查。


🩺 什麼才是「定期追蹤」的正確含義?

——不是檢查頻率,而是疾病管理的節奏


📍 定期追蹤的本質是什麼?

  • 「定期追蹤」指的是:
    1. 在正確的時間間隔
    2. 使用適合的檢查或數據
    3. 持續觀察身體或疾病的變化趨勢
  • 重點是觀察「變化」,並且根據這些變化來:
    • 調整治療方案
    • 調整生活方式
    • 重新評估疾病風險

📌 換句話說:「追蹤」是一種**「監控系統」,而不是「檢查清單」。**


✅ 「定期追蹤」和「無限檢查」的差別

raw-image

🔍 為什麼醫師會說「定期追蹤」?

  • 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病、甲狀腺結節等,都屬於需要長期追蹤的疾病
  • 醫師建議你回診追蹤,是因為:
    • 想觀察藥物效果
    • 想監控疾病是否惡化或穩定
    • 想等待下次檢查時間點,看指數變化

📌 但醫師說「定期追蹤」的意思,多半是:

「持續觀察,適時評估,並不是叫你一直重複檢查。」


🚫 為什麼「無限檢查」反而變成錯誤行為?

  • 很多人聽到「追蹤」,就以為自己應該:
    • 每次回診自費做超音波、照X光、抽血
    • 做很多檢查才覺得有「做事情」
    • 檢查完結果正常,也沒聽懂醫師解釋,只是覺得「檢查了就沒事」

📌 這其實變成一種「為檢查而檢查」的醫療浪費。


🧠 正確的「追蹤」該怎麼做?

  • 該做的是:「問自己與醫師
    1. 這次回診是看什麼數據?
    2. 是否該重新抽血?還是只要觀察生活與症狀?
    3. 這次追蹤的結果,會不會影響治療決策?
  • 有時候醫師說「下次追蹤」的意思只是:
    • 回來報告生活與數據
    • 藥物副作用有無變化
    • 等時間到,才需要做下一次檢查

📌 不是每次都該做檢查,有些時候「等待」本身就是醫療行動。



❌ 常見「追蹤」誤解與浪費行為:

——你以為是在照顧自己,其實是在浪費時間、金錢和健康


1️⃣ 每次回診都自費加檢查

  • 病人認為「檢查越多越保險」,於是:
    • 每次回診都自費加做超音波、驗癌指數、抽多項指數
    • 即使醫師沒要求,仍主動「多做一點才安心」
  • 問題:
    • 檢查只是看數據,並沒有改變任何治療行動
    • 沒有醫學根據的檢查,不但無助於疾病管理,還會增加焦慮與誤判風險

📌 結果:檢查變成一種「花錢消除焦慮」的儀式。


2️⃣ 把「追蹤」當成「例行檢查清單」

  • 有些患者認為:「上次做了,這次也該做」:
    • 每次都照X光
    • 每次都抽血
    • 每次都做超音波
    • 覺得檢查是「固定流程」
  • 但醫師並未根據這些檢查結果調整治療,甚至沒特別解釋結果
  • 檢查本身變成了例行「打卡」,而非管理行為

📌 定期追蹤是「策略性監控」,不是「固定流程」。


3️⃣ 病情穩定,卻持續「過度追蹤」

  • 有些慢性病患(如甲狀腺結節、脂肪肝、穩定糖尿病):
    • 即使指數穩定、生活穩定,仍要求每月做一次超音波、抽一次血
    • 有的甚至一年內重複照CT或MRI,僅為了「怕沒發現變化」
  • 醫師也可能因病人要求或怕醫療糾紛,同意安排無必要的檢查

📌 檢查次數變多,並不代表你病情控制得更好。

真正控制是來自於監測生活、數據與治療效果,而非檢查頻率。



🛑 「無限追蹤」的隱形傷害:

——過度檢查,不只是浪費錢,更是傷害健康


1️⃣ 檢查本身帶來身體負擔

  • 輻射暴露累積
    • X光、CT、PET-CT 都會帶來輻射,檢查次數過多,輻射累積,增加細胞損傷風險
    • 例:低劑量肺部CT一次約7 mSv,相當於自然背景輻射3年的總量
  • 侵入性檢查風險
    • 如胃鏡、大腸鏡、組織切片等,過度安排會增加出血、感染、穿孔等風險
  • 抽血過度
    • 長期反覆抽血,會造成血管損傷、局部瘀血,特別是年長者血管脆弱

📌 你以為的安心,其實可能是慢性損傷的開始。


2️⃣ 經濟成本快速累積

  • 自費健檢、自費影像、癌症指數檢查等:
    • 每次1,000~5,000元
    • 長期下來,可能一年花掉數萬元
  • 更重要的是:
    • 檢查若發現假陽性(虛假異常),可能被安排不必要的進一步檢查或手術
    • 導致醫療浪費、荷包失血,且不增加健康收益

📌 錢不是花在「該花」的地方,而是消耗在「多做沒必要的檢查」上。


3️⃣ 心理焦慮反而加重

  • 每做一次檢查,都可能帶來「會不會有事」的擔心
  • 即使檢查正常,很多人仍覺得:「會不會只是這次沒查到?」
  • 反覆檢查,反覆擔心,形成心理負循環

📌 你以為檢查能消除不安,結果是檢查讓你更不安。


4️⃣ 造成「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

  • 不必要的檢查,容易發現:
    • 小囊腫、小結節、良性腺瘤等不需處理的異常
  • 問題是:
    • 這些小問題被當成疾病處理,安排不必要切片、手術或長期追蹤
    • 產生醫療介入與身體損傷

📌 健康反而因為檢查過多而受損,這就是「過度醫療」。


🧠 Sandwich-Care 怎麼幫你理解與執行「真正有用的追蹤」?

  1. 解釋醫師說的「追蹤」是觀察什麼
    • 幫你把醫師說的「定期追蹤」轉譯成:「觀察數據?生活變化?還是真的要檢查?」
  2. 規劃適合你個人的「追蹤頻率」與「必要檢查」
    • 不是所有人都3個月抽血,也不是每次回診都該做影像
    • 根據病況、治療階段與風險指標,設定合理追蹤計畫
  3. 幫你記錄與管理追蹤數據
    • 整理所有檢查與數據結果,避免重複檢查與資訊遺失
  4. 適時提醒與評估:「是否還需要這項檢查?」
    • 讓你不被醫療流程帶著走,而是有意識地進行真正必要的監控

📣 結語:

定期追蹤不是讓你無止境檢查、耗費金錢與時間,

而是讓你根據身體變化,做出適當的檢查與治療調整。

Sandwich-Care 幫你看懂「追蹤」的真正意義,

讓你少做無用檢查,該做的則絕不錯過, 真正做到:花得對、查得對、掌握得對。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0到60分鐘的生命接力:急救與急診的全程解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dwich-Care : 你的家庭健康守門員
10會員
172內容數
Sandwich-Care 是每個家庭的健康第一線,一旦家人出現任何身體不適、症狀不明、或有慢性病管理需求,它能即時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判斷 是需要立刻去醫院進一步檢查? 還是可以在家先觀察或調整生活方式? 有它在,家庭健康不再靠猜!
2025/07/14
很多人控制高血壓只做兩件事: 去診所量血壓+吃藥。 但你知道嗎?光靠診所那幾次量測,你根本掌握不到真正的血壓狀況,反而讓控制策略失準。 🩺 「診所血壓」只是你身體的一瞬間 ——不是你不努力控制血壓,而是你只看到了錯誤的指標 📍 為什麼診所血壓不可信? 在診所量的血壓,僅僅記錄了
Thumbnail
2025/07/14
很多人控制高血壓只做兩件事: 去診所量血壓+吃藥。 但你知道嗎?光靠診所那幾次量測,你根本掌握不到真正的血壓狀況,反而讓控制策略失準。 🩺 「診所血壓」只是你身體的一瞬間 ——不是你不努力控制血壓,而是你只看到了錯誤的指標 📍 為什麼診所血壓不可信? 在診所量的血壓,僅僅記錄了
Thumbnail
2025/07/12
很多糖尿病病人,從確診開始就展開了一場「尋醫馬拉松」—— 今天到大醫院排糖尿病門診、下週去診所拿胰島素、隔月又換一家中醫調理血糖…… 你以為是在積極治療,結果卻是:每個醫師都只看到一角,沒人真正幫你整合全貌。 🧩 糖尿病不是「看醫生多就有效」,而是「整合一致才有效」 ——醫療的「數
Thumbnail
2025/07/12
很多糖尿病病人,從確診開始就展開了一場「尋醫馬拉松」—— 今天到大醫院排糖尿病門診、下週去診所拿胰島素、隔月又換一家中醫調理血糖…… 你以為是在積極治療,結果卻是:每個醫師都只看到一角,沒人真正幫你整合全貌。 🧩 糖尿病不是「看醫生多就有效」,而是「整合一致才有效」 ——醫療的「數
Thumbnail
2025/07/12
你以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不佳,是藥不夠力、體質太難搞,其實更多時候問題出在:你太久沒複診,或者每次回診都只是走流程,沒有真正調整策略。 🕒 慢性病不是「定期領藥」就好,而是「定期重新評估」 ——你的身體會變,治療策略也應該跟著變 📌 很多人對慢性病有個誤解: 以為
Thumbnail
2025/07/12
你以為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控制不佳,是藥不夠力、體質太難搞,其實更多時候問題出在:你太久沒複診,或者每次回診都只是走流程,沒有真正調整策略。 🕒 慢性病不是「定期領藥」就好,而是「定期重新評估」 ——你的身體會變,治療策略也應該跟著變 📌 很多人對慢性病有個誤解: 以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aspects of maintaining your pet’s health is scheduling regular veterinary check-ups.
Thumbnail
One of the most crucial aspects of maintaining your pet’s health is scheduling regular veterinary check-ups.
Thumbnail
一個月前,在診間,醫生再度用嚴肅的表情對我說:恩,臨床實驗的藥無法控制癌細胞。目前除了化療,就是自費標靶藥,一個月20萬,你可以嗎? 莫名的冷靜的我,似乎早就知道這一天遲早要來的,間單的跟醫生說半年一年的醫藥費還是沒問題的。醫生也非常直白的說:這藥最多也就是半年一年就有抗藥性的問題。 我的P
Thumbnail
一個月前,在診間,醫生再度用嚴肅的表情對我說:恩,臨床實驗的藥無法控制癌細胞。目前除了化療,就是自費標靶藥,一個月20萬,你可以嗎? 莫名的冷靜的我,似乎早就知道這一天遲早要來的,間單的跟醫生說半年一年的醫藥費還是沒問題的。醫生也非常直白的說:這藥最多也就是半年一年就有抗藥性的問題。 我的P
Thumbnail
隨著醫檢師分科化,除了病理醫檢師,有細胞醫檢師的證照求職時可以加分喔!
Thumbnail
隨著醫檢師分科化,除了病理醫檢師,有細胞醫檢師的證照求職時可以加分喔!
Thumbnail
如果沒有人記錯...醫院還有遺傳鑑定的項目可以做喔,啾咪 (但通常來做這項的,整團都很低氣壓...)
Thumbnail
如果沒有人記錯...醫院還有遺傳鑑定的項目可以做喔,啾咪 (但通常來做這項的,整團都很低氣壓...)
Thumbnail
醫檢師除了在抽血櫃檯抽血比較會接觸到一般民眾,其餘大多在檢驗科室內忙碌。醫院工作一樣要輪三班、感染風險也不會比較低,依現在的景氣,不斜槓好難生存啊...
Thumbnail
醫檢師除了在抽血櫃檯抽血比較會接觸到一般民眾,其餘大多在檢驗科室內忙碌。醫院工作一樣要輪三班、感染風險也不會比較低,依現在的景氣,不斜槓好難生存啊...
Thumbnail
這週事情一件接著一件,還沒有時間把這幾天的提醒點開來看,但實在很想早點分享這篇,決定先來發!今天(已經隔天了🫣)還要下去台中一整天,回覆與提醒就看情況或是星期日一次回了!暫時還沒回到的就多多包涵了🙏
Thumbnail
這週事情一件接著一件,還沒有時間把這幾天的提醒點開來看,但實在很想早點分享這篇,決定先來發!今天(已經隔天了🫣)還要下去台中一整天,回覆與提醒就看情況或是星期日一次回了!暫時還沒回到的就多多包涵了🙏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在於急診的工作中,我們患者總是進進出出的,一輪接一輪,而留觀在急診較久的通常還是以內科居多,內科患者對於我們醫院來說,最大宗還是取決於安養中心的患者,那麼故事就從年長患者開始說起吧!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除了敘述到每個不同族群的生態、年齡相對應的疾病、醫療處置及臨床評估檢查,住院、轉院、緊急急救等等,急診就是一個字:急,緊急處理及立即處置,而很多的故事,在急診就會層出不窮。
Thumbnail
在急診的醫療裡面,除了敘述到每個不同族群的生態、年齡相對應的疾病、醫療處置及臨床評估檢查,住院、轉院、緊急急救等等,急診就是一個字:急,緊急處理及立即處置,而很多的故事,在急診就會層出不窮。
Thumbnail
急診的患者,通常都是一波接一波,如果是大型的醫院就會有接連不斷的患者湧入,而最主要的檢傷區塊,就是在分流病患的嚴重度,所以急診一直通用的名號通常是:不是先掛號先看,而輕傷者須最晚看得道理。
Thumbnail
急診的患者,通常都是一波接一波,如果是大型的醫院就會有接連不斷的患者湧入,而最主要的檢傷區塊,就是在分流病患的嚴重度,所以急診一直通用的名號通常是:不是先掛號先看,而輕傷者須最晚看得道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