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回診,醫師總是說:「繼續定期追蹤喔。」
但你知道嗎?「定期追蹤」≠ 不停檢查;也不是一聽到要追蹤就焦慮、立刻自費安排更多檢查。🩺 什麼才是「定期追蹤」的正確含義?
——不是檢查頻率,而是疾病管理的節奏
📍 定期追蹤的本質是什麼?
- 「定期追蹤」指的是:
- 在正確的時間間隔
- 使用適合的檢查或數據
- 持續觀察身體或疾病的變化趨勢
- 重點是觀察「變化」,並且根據這些變化來:
- 調整治療方案
- 調整生活方式
- 重新評估疾病風險
📌 換句話說:「追蹤」是一種**「監控系統」,而不是「檢查清單」。**
✅ 「定期追蹤」和「無限檢查」的差別

🔍 為什麼醫師會說「定期追蹤」?
- 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病、甲狀腺結節等,都屬於需要長期追蹤的疾病
- 醫師建議你回診追蹤,是因為:
- 想觀察藥物效果
- 想監控疾病是否惡化或穩定
- 想等待下次檢查時間點,看指數變化
📌 但醫師說「定期追蹤」的意思,多半是:
「持續觀察,適時評估,並不是叫你一直重複檢查。」
🚫 為什麼「無限檢查」反而變成錯誤行為?
- 很多人聽到「追蹤」,就以為自己應該:
- 每次回診自費做超音波、照X光、抽血
- 做很多檢查才覺得有「做事情」
- 檢查完結果正常,也沒聽懂醫師解釋,只是覺得「檢查了就沒事」
📌 這其實變成一種「為檢查而檢查」的醫療浪費。
🧠 正確的「追蹤」該怎麼做?
- 該做的是:「問自己與醫師」
- 這次回診是看什麼數據?
- 是否該重新抽血?還是只要觀察生活與症狀?
- 這次追蹤的結果,會不會影響治療決策?
- 有時候醫師說「下次追蹤」的意思只是:
- 回來報告生活與數據
- 藥物副作用有無變化
- 等時間到,才需要做下一次檢查
📌 不是每次都該做檢查,有些時候「等待」本身就是醫療行動。
❌ 常見「追蹤」誤解與浪費行為:
——你以為是在照顧自己,其實是在浪費時間、金錢和健康
1️⃣ 每次回診都自費加檢查
- 病人認為「檢查越多越保險」,於是:
- 每次回診都自費加做超音波、驗癌指數、抽多項指數
- 即使醫師沒要求,仍主動「多做一點才安心」
- 問題:
- 檢查只是看數據,並沒有改變任何治療行動
- 沒有醫學根據的檢查,不但無助於疾病管理,還會增加焦慮與誤判風險
📌 結果:檢查變成一種「花錢消除焦慮」的儀式。
2️⃣ 把「追蹤」當成「例行檢查清單」
- 有些患者認為:「上次做了,這次也該做」:
- 每次都照X光
- 每次都抽血
- 每次都做超音波
- 覺得檢查是「固定流程」
- 但醫師並未根據這些檢查結果調整治療,甚至沒特別解釋結果
- 檢查本身變成了例行「打卡」,而非管理行為
📌 定期追蹤是「策略性監控」,不是「固定流程」。
3️⃣ 病情穩定,卻持續「過度追蹤」
- 有些慢性病患(如甲狀腺結節、脂肪肝、穩定糖尿病):
- 即使指數穩定、生活穩定,仍要求每月做一次超音波、抽一次血
- 有的甚至一年內重複照CT或MRI,僅為了「怕沒發現變化」
- 醫師也可能因病人要求或怕醫療糾紛,同意安排無必要的檢查
📌 檢查次數變多,並不代表你病情控制得更好。
真正控制是來自於監測生活、數據與治療效果,而非檢查頻率。
🛑 「無限追蹤」的隱形傷害:
——過度檢查,不只是浪費錢,更是傷害健康
1️⃣ 檢查本身帶來身體負擔
- 輻射暴露累積:
- X光、CT、PET-CT 都會帶來輻射,檢查次數過多,輻射累積,增加細胞損傷風險
- 例:低劑量肺部CT一次約7 mSv,相當於自然背景輻射3年的總量
- 侵入性檢查風險:
- 如胃鏡、大腸鏡、組織切片等,過度安排會增加出血、感染、穿孔等風險
- 抽血過度:
- 長期反覆抽血,會造成血管損傷、局部瘀血,特別是年長者血管脆弱
📌 你以為的安心,其實可能是慢性損傷的開始。
2️⃣ 經濟成本快速累積
- 自費健檢、自費影像、癌症指數檢查等:
- 每次1,000~5,000元
- 長期下來,可能一年花掉數萬元
- 更重要的是:
- 檢查若發現假陽性(虛假異常),可能被安排不必要的進一步檢查或手術
- 導致醫療浪費、荷包失血,且不增加健康收益
📌 錢不是花在「該花」的地方,而是消耗在「多做沒必要的檢查」上。
3️⃣ 心理焦慮反而加重
- 每做一次檢查,都可能帶來「會不會有事」的擔心
- 即使檢查正常,很多人仍覺得:「會不會只是這次沒查到?」
- 反覆檢查,反覆擔心,形成心理負循環
📌 你以為檢查能消除不安,結果是檢查讓你更不安。
4️⃣ 造成「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
- 不必要的檢查,容易發現:
- 小囊腫、小結節、良性腺瘤等不需處理的異常
- 問題是:
- 這些小問題被當成疾病處理,安排不必要切片、手術或長期追蹤
- 產生醫療介入與身體損傷
📌 健康反而因為檢查過多而受損,這就是「過度醫療」。
🧠 Sandwich-Care 怎麼幫你理解與執行「真正有用的追蹤」?
- 解釋醫師說的「追蹤」是觀察什麼
- 幫你把醫師說的「定期追蹤」轉譯成:「觀察數據?生活變化?還是真的要檢查?」
- 規劃適合你個人的「追蹤頻率」與「必要檢查」
- 不是所有人都3個月抽血,也不是每次回診都該做影像
- 根據病況、治療階段與風險指標,設定合理追蹤計畫
- 幫你記錄與管理追蹤數據
- 整理所有檢查與數據結果,避免重複檢查與資訊遺失
- 適時提醒與評估:「是否還需要這項檢查?」
- 讓你不被醫療流程帶著走,而是有意識地進行真正必要的監控
📣 結語:
定期追蹤不是讓你無止境檢查、耗費金錢與時間,
而是讓你根據身體變化,做出適當的檢查與治療調整。
Sandwich-Care 幫你看懂「追蹤」的真正意義,
讓你少做無用檢查,該做的則絕不錯過, 真正做到:花得對、查得對、掌握得對。
Sandwich-Care出書了喔!! <<0到60分鐘的生命接力:急救與急診的全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