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開始熟練使用AI進行備課後,心中是否曾浮現一個疑問:「為什麼有時候AI的回應像個天才,有時候卻像個狀況外的實習生?」
答案,可能出在我們與AI的「互動模式」上。

許多時候,我們不自覺地用「慣老闆」的方式對AI下指令:模糊、單向、缺乏情境。我們期待AI「猜中」我們的心思,當它做不到時,我們便覺得「AI不過如此」。
但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將AI視為一個需要清晰指令、需要背景資料、需要共同目標的「協作者」。當我們從「下令者」轉變為「協作者」,AI的潛能才能被真正釋放。
那麼,要如何成為AI的「神隊友協作者」呢?答案,就在下面這張「AI提問架構」裡。
從「許願」到「規劃」:我的三階段提問架構

是我目前與AI高效協作的核心框架。(參考大神們的架構再統整後繪製)
它將一個模糊的「願望」,拆解成一份清晰的「專案企劃書」。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三個階段:「提示」、「條件」、「應對」,最後再以「迭代」收尾。
這套框架,就像是與AI這位超級助理共同執行專案的流程。我們不再只是單向地「許願」,而是有策略地「規劃」每一步。

第一階段:提示 — 確立協作的「起點」與「方向」
好的協作,始於一個目標明確的開場。在這個階段,我們要做的不是下達詳細指令,而是先建立共識、設定好導航目的地。這包含了兩個核心要素:
* 目的的優先 : 在對話的一開始,就清晰地宣告「我們這次要完成什麼專案」。例如,直接點明主題是「設計一堂Notion進階課程」或「規劃一場班級同樂會」。
* 形象與角色 : 為AI設定一個專業的「人設」。與其讓它用通用的模型回應,不如告訴它:「請扮演一位專精PISA閱讀素養的命題委員」。
第二階段:條件 — 提供所有必要的「背景資訊」與「遊戲規則」
在確立方向後,我們要將所有必要的「工作條件」一次給足。這一步最為關鍵,歸納來說,包含了:
* 輸入資料與參考範例: 如果我們希望AI處理特定文本,就要先把「輸入資料」餵給它。如果希望它模仿特定風格,就要給它一兩個高品質的「範例」讓它學習。
* 任務、情境與限制: 將我們的需求,拆解成條列式的具體「任務步驟」,並告知它執行的「情境」(例如:對象是國小生)與「限制」(例如:時間需在20分鐘內)。
* 格式與語氣: 明確要求最終成品的呈現「格式」(例如:使用表格)與溝通「語氣」(例如:請用鼓勵、親切的口吻)。
第三階段:應對 — 明確告知我們想要的「成品規格」
在提供了所有條件後,最後我們要做的,就是下達一個清晰的「產出指令」。我們不是等著看AI會交出什麼,而是告訴它,我需要一份「包含A, B, C欄位的表格」或「一段200字的摘要」。這就是「設定輸出」,確保我們能拿到「即刻可用」的成果。
畫龍點睛的最後一步:迭代
一個好的協作者,絕不會在收到第一次產出後就結束工作。AI給出的初稿,是我們對話的開始。接下來,我們需要透過一輪輪的「迭代」優化,例如:「很棒的初稿!請將第二點的活動步驟描述得更生動有趣一點」、「這個表格很好,請再幫我新增一個『所需材料』的欄位」。
這個來回修正、共同打磨的過程,才是協作中最有價值的部份,也是我們人類教師專業無可取代的地方。
不只備課:讓AI成為你的「專屬教學教練」
當我們熟練了這種結構化的協作模式,AI的用途就不再局限於「備課」。它能成為一個24小時待命的、極度客觀的個人化教練,幫助我們反思與成長。
* 你可以把寫好的【教案】貼給它,然後提問:
「##任務要點:1. 扮演一位教學觀察員。 2. 根據S.A.F.E.R.原則審視此教案。 ##輸出格式:請以表格形式,條列出3個優點、3個可強化的建議、以及對應的修改方向。」
* 你可以把要給家長的【親師溝通信】草稿貼給它,然後提問:
> 「##任務要點:1. 扮演一位焦慮但關心孩子的家長。 2. 閱讀此信。 ##輸出格式:請直接圈出信中可能讓你感到被冒犯或不解的句子,並在後面用(註解)的方式,說明你的感受與建議的修改方式。」
小結:
從「慣老闆」到「協作者」,這不只是提示詞技巧的轉變,更是我們身為教育工作者,在AI時代重新定義自身價值與工作模式的思維轉變。
願我們都能成為AI的「神隊友」,在教學的道路上,創造出更多精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