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是我們身為老師,甜蜜又沉重的負荷。我們都渴望為孩子們設計出最精彩、最有效的課程,但現實是,常常為了發想一個殺手級的開場活動、為了設計出能兼顧所有學生的差異化學習單,一個寧靜的夜晚就在不知不覺中流逝。
我們的心力,是不是常常耗在這些重複、繁瑣,卻又不得不做的環節上?
為了解放這份被綁住的創造力,不斷地實驗、碰壁、修正,最終摸索出一套能穩定產出、且真正屬於我自己的「AI備課Workflow」。
今天,我想把這份從無數實踐中提煉出的心法與流程與您分享。它不僅是一套方法,更是一種全新的工作心態。

------------------------------------
核心心法:在啟動AI前,先啟動我們自己
在打開AI對話框前,我會先確立三個不變的原則,這是我與AI協作的基石:
1.AI是我的阿斯拉: 方向盤永遠在我手上。AI提供建議、數據和草稿,但最終的教學決策,永遠由我的專業來定奪。
2.以終為始思考: 我會先想清楚「這堂課,我希望學生最終學會什麼?」,而不是漫無目的地請AI給點子。有學習的終點,才能讓AI的產出精準有效。
3.是「強化」,不是「取代」: 我使用AI的目的,是為了把自己從重複性工作中釋放,去做那些AI無法做到的事——例如,解決學生下課的紛爭XD。
------------------------------------
我們的備課交響樂:四大步驟 Workflow
有了心法後,我們的備課流程就像一首交響樂,分為四個樂章,環環相扣:
第一樂章:課程構思(目標與流程)
面對新單元,腦袋空空?我們可以試著把AI當成我們的「課程顧問」。我們可以對它說:「我要教國小四年級社會課的『我們家鄉的特色』,結合議題指標(給檔案),為我規劃一個為期三堂課的教學單元,並包含引起動機、社區踏查、成果分享會的完整流程。」
你會發現,它給你的不只是點子,更是一份完整的教學地圖,讓我們能從一個極高的起點開始思考,而非從零。
第二樂章:課堂任務設計(思考與體驗)
之一-核心教材生成
這一步,我們能讓AI扮演我們的「特約故事媽媽/爸爸」。我們可以試著把核心概念丟給它,然後要求:「請用一個生動有趣的比喻,向國小中年級學生解釋『水的三態變化』,可以將水分子比喻成一群愛玩的小朋友,並寫成一段300字的故事性講義,文末需附上一個讓他們回家觀察的提問。」
你會看到,一篇生動的講義初稿就此誕生,讓我們能專注在後續的修改與潤飾,將自己的教學風格融入其中。
之二-差異化與互動設計
這一步是AI最神奇的魔法時刻!我們能直接把一份標準教材(例如國語課文)貼上,然後對AI下指令:「請將這份材料,一鍵改寫成『基礎版』(附帶注音、詞彙更簡單)、『標準版』(符合年級水平)、和『挑戰版』(增加成語應用或短文寫作題)三種版本。」
看著螢幕上幾秒內出現的成果,有種差異化教材終於輕鬆實現的感覺,真的會讓教學充滿無限可能。
第三樂章:評量方式(紙筆與多元)
出題和設計評分表,我們同樣可以讓AI扮演「專業命題專家」。我們可以明確地指示它:「請為一個中年級的『愛護地球』主題海報創作,設計一份專業的評分規準表(Rubric),評量向度需包含『主題表達』、『畫面創意』與『整潔美觀』,並具體描述各個等級的表現。」
這能讓我們的評量設計,無論在術科還是學科,都擁有客觀且具體的依據,給予學生的回饋也更清晰有力。
第四樂章:回饋調整
之一-教師端啟動「三重反思」的專業進化
AI不再只是助手,而是最強大的「教學陪練員」,它將我們的教學反思,從「課後憑感覺」,升級為貫穿全程的系統化流程:
*課前「預演式」反思 (AI as Sparring Partner):
在教學前,先讓AI扮演「好奇或困惑的學生」來審視我們的教案。它會像一面鏡子,犀利地照出教學設計的盲點、預判學生可能提出的難題。這份課前的壓力測試,是教學信心的最大來源。
*課中「數據驅動」反思 (AI as Data Analyst):
透過 Kahoot、Quizizz(WayGround)、均一、因材網等平台,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即時收集學習數據。AI不再只是出題,而是在數據產生的第一時間,幫助我們快速判讀全班的學習斷點與普遍的迷思概念,讓我們的介入更即時、更精準。
*課後「整合式」反思 (AI as Holistic Consultant):
教學結束後,我們可以將量化的評量結果(測驗分數)與質化的學習產出(作文、報告),一同提供給AI,與它進行一場深度的「覆盤」。AI能協助我們從複雜的資訊中,梳理出教學調整的具體方向,讓決策既有科學依據,又不失人文關懷。
之二-開啟學生「雙軌並行」的自主學習
面對學生,AI則化身為一位的個人化教練
*給他魚 (特製工具):
可以為學生準備好特製的AI工具,例如我客製的「課文探究智慧體」或「數學適性教練」。這些工具能針對特定任務,提供立即、有效的支持,確保學生在需要時能獲得最即時的「漁獲」。
*教他釣魚 (通用教練):
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提供一個「通用型」的提問框架(Prompt)給學生。這是在賦予他們一支強大的「釣竿」,教導他們如何根據自己的需求,向任何AI提問、探究、學習。這是在培養他們能帶得走、用一輩子的「AI素養」。
------------------------------------
AI生成的防線:S.A.F.E.R.檢核原則
AI給的永遠是精美但可能存在謬誤的「初稿」。因此,在產出或是AI搜尋後的結果後,可以把這五道檢核點丟給AI再過濾一次:
S (Source): 來源核查,AI給的知識型內容是真的嗎?
A (Adapt): 情境轉譯,這用詞我的學生懂嗎?符合我們班的風格嗎?
F (Filter): 教學目標過濾,這項活動真的對應到學習目標嗎?
E (Ethics): 倫理公平檢視,內容有沒有偏見?活動對所有孩子都公平嗎?
R (Review): 最終審核與紀錄,做最後的文字潤飾,並記錄下修改歷程。
別忘了,身為擁有專業知識的我們,需要做最後的守門員!
------------------------------------
最後我想說,這套Workflow,能幫助我們真正把時間和心力,從繁瑣的「備料」,轉移到充滿創造性的「烹飪」,以及與學生共享盛宴的「品嚐」環節。
看到這裡是不是心動了呢?
不妨就從今天開始,打開你慣用的AI,對它說出你的教學煩惱或想像吧!